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71章 未来趋势(1 / 2)

【要想电学材料能够承载的能量密度足够高,那就必须要找到一种自身质子数尽可能地低,同时又倾向脱离更多的电子。

在大量的专项科研尝试中,科学家们找到了这种非常合适的材料,锂。

锂原子的质子数只有三个,围绕其原子运动的三个电子非常容易脱离成为自由电子,化学性质也非常活泼,又是以固态金属形式存在的,原子间的间隔很小,满足电子相互传递的导电需求。

所以只要能设法将锂制造成电池,同等体积重量下,锂电池的能量密度会比铅酸电池高出非常多。

但是难就难在如何将锂变成电池。

锂这种金属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仅仅是在常温下与氧气接触就会反应生成氧化锂释放热量,同时又可以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生成氢氧化锂和氢气进一步放热。

如果环境温度稍高一点,空气湿度大一点,比如夏天,那么锂暴露在空气中要不了多久就会释放大量的热,直至发生剧烈燃烧。

甚至在一定条件下,燃烧可以剧烈到呈喷射火焰状。

所以传统的稀硫酸电解液完全不能作为锂电池的电解液。

另外在充电过程中锂金属容易以树枝状结晶(锂枝晶)的形式生长。

锂枝晶会逐渐穿透电池内部的隔膜,造成正负极短路,引发电池失效甚至安全事故。

所以不能够用纯锂作为电池。

科学家们采用的是一种嵌入化合物思路。

不是单纯掺入杂质降低锂元素的活性,而是通过特定的材料设计与合成方法,使锂离子能够在电极材料的晶体结构中可逆地嵌入和脱嵌。

比如在锂电池放电时,失去电子成为离子的锂离子可以嵌入到材料内部,充电时这些锂离子又能脱嵌出来,经过电解液到达另一端材料实现充电。

这类材料足够的嵌入空间让锂在充放电过程中不会膨胀变形。

科学家们以此为思路为锂电池正负电极找到两种合适的材料。

其中正极通常采用过渡金属氧化物或磷酸盐等材料制成,如钴酸锂、磷酸铁锂。

或者以镍、钴、锰或镍、钴、铝掺杂的三元材料,这就是三元锂。

而负极则通常采用石墨。

这两种材料附着在铜箔或铝箔中作为用于电流传导。

它们的中间是只允许离子通过的隔膜,材质通常有聚乙烯、聚丙烯,此外还有一些新型的复合隔膜材料。

然后在这些材料中填充碳酸酯类有机溶剂作为电解液。

接上导线充电后,正极电子沿导线进入负极,同时失去电子的离子进入电解液。

这里因为电流的速度接近光速,可一瞬间到达负极,而相较离子在电解液中移动的速度就非常慢。

离子不能及时到达负极就不能吸引电子,相应的放电时输出电压就会很小,充电速度也会很慢。

所以需要在电解液中溶入多余的锂离子。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