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10月5日 杭州千岛湖水上运动中心**
孙五木的指尖触到赛艇龙骨时,金属的寒意顺着掌纹钻进血管。这是他在解放军水上运动大队的第七个月零三天,此刻却像站在新兵连第一次摸枪的清晨。
\"风速2.3米每秒,风向东南。\"赵教练的嗓音比平时沙哑,布满茧子的手掌重重压在他肩头,\"记住,起航桨频要压住,后程发力。\"
四百米外的金色浮标在秋阳下闪烁,日本队的白色赛艇已经停在第三航道。孙五木低头系紧救生衣,忽然瞥见手背上的静脉突突跳动。这是亚运会男子双人单桨决赛,而他三天前刚过完十八岁生日。
发令笛撕破湖面的刹那,孙五木的背肌像弹簧般绷紧。搭档王海生的呼吸声在右后方响起,带着熟悉的频率。前三百米他们咬住领先的韩国队,直到转弯处忽然卷起的侧浪扑进船舱。
\"压桨!\"王海生的吼声混着水花。孙五木感觉右桨叶吃水过深,艇身猛地倾斜。电子计时器闪烁的红光里,他们以0.47秒之差错过领奖台。
颁奖仪式上,日本选手山田浩二胸前的金牌刺得孙五木眼底生疼。他摸到作训服口袋里皱巴巴的电报,父亲的字迹透过纸张灼烧掌心:\"木秀于林,五载成材。\"
---
**2000年7月18日 北京体育大学实验室**
汗水顺着下颌滴在传感器上,孙五木看着镜中贴满电极的自己,恍惚间觉得成了科幻电影里的生化人。陈岩教授的手指在键盘上翻飞,三维模型在屏幕上旋转,每一块肌肉的发力曲线都化作跳动的光谱。
\"你左背阔肌激活比右侧晚0.3秒。\"陈岩推了推眼镜,激光笔的红点停在他肩胛骨投影处,\"这就是你入水角度偏差的病根。\"
窗外的蝉鸣突然喧嚣起来。孙五木想起千岛湖那个潮湿的器材室,赵教练用粉笔在黑板画桨频曲线时扬起的粉尘。现在,运动捕捉系统的红外摄像头正记录他每个动作的微米级位移,流体力学软件模拟着不同握桨角度的水阻系数。
深夜的体能馆,孙五木对着全息投影调整划桨轨迹。虚拟水纹在黑暗中泛着幽蓝的光,当他第七次达到完美参数时,AI教练发出悦耳的提示音。月光透过百叶窗在地上刻出银色琴键,他忽然想起父亲的话:\"五木,要当破浪的船,别做沉底的锚。\"
---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