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赵云引诱杨桓领兵追至一处山谷,却早在此处设伏。
及谷口两侧山崖抛下碎石滚木,截断后路,伏兵尽出。
杨桓见得果真中计,大惊之下,已恢复了神志,心中后悔不迭,恨自己为弟报仇心切,中了赵云之计。
然身处绝境,却也不容杨桓多做懊恼,急思忖逃生之法。
正在此时,赵云身后大旗摇晃,四周山崖上的伏兵皆张弓搭箭,一阵梆子响,万箭齐发,遮天蔽日。
谷中一时间箭如雨下,杨桓麾下士卒尚不及列阵,便被射倒无数。
余者慌乱躲避,或奔至一侧山崖下,却被伏兵以碎石砸落,又被另一侧侧山崖处的伏兵攒射。
或蜷缩在地,以死去士卒尸体为盾,遮挡箭雨,却只顾得头颅胸腹,四肢皆被箭矢钉在地上,惨叫连连。
或有持盾者,互相配合遮掩,却时不时被骤雨般射来的箭矢钻进缝隙,射倒一人,旋即阵容有缺,尽数被射杀当场。
只有杨桓身侧,有千余精锐士卒着藤甲,不惧箭雨,又以藤牌遮掩在杨桓等人头顶,勉强保住性命。
杨桓见状,急分兵数百去谷口搬碎石,欲打开通路,逃出生天。
此藤甲兵所穿甲胄,比之铁甲亦各有优劣。
藤甲者,以藤蔓浸入油中,反复晾晒、浸油,如此耗时数载,方能编织成甲。
其甲坚韧无比,刀枪难透,不惧弓弩,又兼轻便,实乃不可多得的甲胄。
然此甲亦有弊端,因其制造之时多浸泡油脂,是以畏惧火攻。
只是赵云此战未曾料到杨桓麾下有这千余藤甲精锐,是以未曾预备火箭,竟叫数百藤甲兵只管弯腰低头去搬谷口碎石。
眼见那箭矢如雨射在藤甲兵身上,却纷纷弹落,不能伤其分毫。
赵云见状,急叫山谷两侧士卒伐木投掷,然两侧山崖本就树木不多,又如何抵得上数百人搬走碎石来的快?
不过赵云亦有对策,果断下令叫弓弩手攒射敌阵中军,却自引五百余骑绕行下山,欲率军冲阵杀散谷口藤甲兵。
然上山容易,下山难,何况这山峰险峻,及赵云领骑兵下山入谷,藤甲兵已收拾出一条容纳二马并行的通路。
杨桓见状,急领兵撤出山谷。
赵云只见得敌军中箭者众,多伏于谷中,不能行,只有三四千人,随杨桓撤出山谷,亡命奔逃。
赵云急率军追击,衔尾掩杀。
赵云所率五百骑,却与赵林麾下骑营不同。
若以战斗风格论之,赵林麾下为重骑,人皆着重甲,持长矛,佩刀,短斧铁锤等兵器伤敌,千余骑兵,有三百余骑,战马亦有重甲披挂。虽也配备弓弩,却多以冲锋陷阵为主。
赵云麾下骑营,却是快马轻甲,不配长兵,却多带了三壶箭囊,以骑射杀伤为主,只以佩刀护身。
此时追杀溃兵,若是赵林麾下骑营,只得撞入敌群,方能显威。
赵云麾下骑营却不用抵近,只绰在溃兵后方十余步,散开骑兵,不做阵势,各自弯弓射箭,一一点名。
杨桓领兵奔逃不足五里,麾下三千余人马,便被赵云率五百骑射死千余人。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