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计划中,张海诺和他的海军突击队被委以重任他们和另外两个冲锋队支队负责封锁街道。历史上的这次行动是无果而终的,然而,这里的一部分细节已经发生了改变。张海诺并不确定这个事件地结局是否会和历史相一致,小小地海军突击队自成立以来第一次参与暴力行动,他希望以此来锻炼一下大家的协调配合能力。此外,德国海军在一战中地历次作战行动都被证明是勇敢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一个人在敌人面前都能表现出大无畏精神,这也是张海诺辨别这群手下品格的一个机会。
行动开始这天,数以百计的冲锋队员在党部外集结,众人摩拳擦掌、只等命令下达,在后勤部长“汉斯洛梅斯特”的安排下,十多辆卡车随时可以载着大批凶悍的冲锋队员前往阅兵现场。然而两个小时之后。提前赶到现场去侦察的罗森堡垂头丧气地回来了。他无奈的喊道:
“完了,那里被一大批全副武装的警察戒严了真是的。那群家伙原来也有脑子,竟然想到我们前面去了”
到了中午,集结起来的冲锋队员被解散了,张海诺和他的海军突击队也一样。尽管这个计划从一开始就是失败的,但希特勒并不甘心,他要来一次更大的冒险。就在11月4日当天,他和戈林等人炮制出一个新的计划。这一次,冲锋队和战斗联盟的其他武装团体,将要趁夜问在弗罗特曼宁格高地集结起来,然后无情地在可耻而可恨的停战纪念日11月11日,迅速占领市内的战略要地,当即宣布实行全国。
可是就在第二天,慕尼黑的报纸上刊登了一则消息:卡尔等人将要在11月8日的一次群众集会上讲话,地点是慕尼黑南郊的贝格勃劳凯勒大啤酒馆。
天赐良机,阿道夫当机立断,将行动时间提前3天
崛起之路 走向战争 第3章 旁观者清
走向战争 第3章 旁观者清
慕尼黑最有名的啤酒馆之一,贝格勃劳啤酒馆,坐落在伊撒河彼岸,离慕尼黑市中心约半英里。这是个零乱不堪的大楼,左右两边各有一座花园,里边有众多的餐厅和酒巴间。主厅是市内除“济卡斯”、“克罗纳”以外最大的,里边放置着许多结实的木圆台,可容3000人就座。
在1923年11月8日之前,贝格勃劳啤酒馆的名声还只限于慕尼黑,但是在这天之后,它的名字以最快的速度传遍了德国乃至世界,并且和一个名字紧紧联系在了一起阿道夫希特勒。
清晨的慕尼黑阴霾满天,在刺骨的寒风中,一队队头带滑雪帽的冲锋队队员手持各种武器急促地在街头走过。在各主要路口、建筑物前,三三两两停留着衣着怪异的武装人员。街道上还时不时急速驶过一辆辆满载冲锋队员的汽车,火车站则被一队队来自上阿尔卑斯山区的高地联盟的士兵挤占着。
最近一段时间,张海诺都住在距离国社党部一个街区的小旅馆里。他每天早上6点起床,洗漱之后便步行前往党部。只要不是去了外地,希特勒早上7点一准会出现在他的办公室里。不过,张海诺和这位元首之间并没有太多的共同语言在希特勒的眼中,他在民族主义这一路还能跟上套,但绝不是一个合格的反犹太主义者。埃德文私下透露,元首数次评论他“和刚刚加入国社党时的戈林一样。还需要在这方面多锤炼锤炼。唯有认清了犹太人地邪恶面孔并发自内心的憎恨他们,才能更好的完成自己的使命”。
听到这些话,张海诺只能为这位元首感到惋惜,除非洗脑,否则他是绝没有可能在自己脑袋里灌输那种反犹太思想的犹太人的确可以称得上狡猾,一部分人的良知也被贪婪所蒙蔽,但必须承认地是。不仅是在商界,他们在科学界也有许多杰出的代表人物。干掉这些人并不可怕,让他们投奔对手才是最致命地。
话不投机半句多,尽管张海诺几乎每天都要听到希特勒的唠叨,但他更愿意和办公室里的其他人交谈,鲁道夫赫斯就是其中一个。元首的私人秘书虽然在思想上与元首保持着惊人的一致,但他谦虚好学、机智灵敏,对权力表现得不屑一顾。而在慕尼黑大学期间所学习的经济学成了他与张海诺最大的共同话题,尽管他本人对自己所学地另外两个学科历史和地理政治学更感兴趣一些。
几个星期的相处,还不敢让张海诺说自己有多么了解赫斯。和许多人一样,他也对历史上那个离奇的、疑团丛生的“独自驾驶飞机前往英国议和”一案充满好奇,并试图从他本人身上找到答案。就目前所的情况而言,张海诺觉得他身上那种理想主义很有可能是解开迷题的根源所在,不过童年时期在英国治下埃及亚历山大港的生活对此是否有重要影响,他还不得而知。
鲁道夫赫斯之外。常到办公室来的恩斯特汉夫施坦格尔也是张海诺地交谈对象之一。汉夫施坦格尔出身名门,身材高大,长着一副又长又尖的下巴,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他的妻子赫伦娜是个德国血统的美国人,张海诺见过几次,高个子。头发、皮肤、眼睛均未褐色,热情、美丽而大方。这对年轻的夫妇长期居住在慕尼黑,在市区有一套公寓,郊区还有一栋刚刚兴建的别墅。
坐在一起地时候,张海诺会和汉夫施坦格尔聊美国人的生活,和他交换自己对美国经济、金融以及制度等方面的一些看法除了音乐,因为张海诺在这方面几乎是一窍不通的,他也经常因为这一点而受到希特勒和汉夫施坦格尔的“讥笑”:“我们可怜的男爵竟分不清肖邦和莫扎特的曲子”
对于美国人的富裕和强大的工业实力,希特勒是既羡慕又不屑的,他深知与美国这样一个战争潜力巨大地国家为敌地可怕之处。但又总是嘲笑“牛仔不懂纪律”。他觉得在公平的战斗中,一个德国兵抵得过一群牛仔。
张海诺第一次和希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