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112(2 / 2)

格雷厄姆查阅了一下眼前这位投资者的资料,用商议的口吻说道:“林克先生,您的最初投资是10万美元,根据这段时间基金的收益,您将获得7万美元的回报。最近我们正在讨论基金分红的方案,备选方案有三套:其一。是只分配收益的百分之二十五至百分之三十,剩余部分直接作为您地新投资留在基金运作;其二,分配收益的百分之三十至六十;其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收益进行分配”

如果基金未来仍能保持现在的收益率,那么自然是第一种选择对投资者最有利,这就相当于复利计算。但出于谨慎的考虑,投资者必然希望将一部分收益兑换成现金。

张海诺并不急着选出其中一个,他问道:“不知格雷厄姆先生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

年轻地基金管理者答道:“以基金管理者的角度,我是希望各位投资者能够接受前一种方案,这意味着基金可以快速扩大规模,在基金运作上是有很大好处的将证券市场比作是波浪起伏的大海,那么基金就是航行在大海上的船只,这艘船吨位越大,抗击风浪的能力自然越强”

“说的不错,但以我个人的看法。这样做的前提必须是确保基金有稳定的收益率。这样投资者才会有足够地信心”张海诺在这位大师面前小小地“卖弄”了一下自己的经济学常识。

格雷厄姆仔细瞧了张海诺一眼,有些失落地说道:“是的。这一点恰是许多人都担心的大家对证券市场以及我们基金的操作还缺乏足够的信心不瞒您说,如果我短期内无法说服至少一半的投资者将他们的多数收益留下来,这个基金将面临解散的境地”

“这么严重”张海诺表面上很意外,但他知道这位“华尔街教父”最终是靠自己的理论着作以及格雷厄姆纽曼公司而奠定自己在纽约金融界的地位。也就是说,在历史的轨迹中,格兰赫私人基金只是一个过渡性的产物。

一旦这个基金宣布解散,张海诺现有投资并不会遭受损失,但让他感兴趣的是格雷厄姆的去处依照历史的发展,他将会和杰罗姆纽曼组成一个新的格雷厄姆纽曼公司,从此走向自己的辉煌。

在这一点上,年轻的格雷厄姆显得很坚决:

“是的,如果基金始终停留在原始规模上,我宁可解散它”

张海诺考虑了片刻,“冒昧的问一句,如今基金公司的规模已经超过100万美元了吗”

“在分红之前是有的,但如果分红的比率超过百分之六十”格雷厄姆摇摇头,“我们几乎将回到最初的规模”

“那么说,现在大部分投资者都要求第二种和第三种收益分配方案”

“确切的说,坚持第三种分配方案的人占大多数”格雷厄姆显得很失望,这位年轻人显然不愿自始至终的扮演一个小证券基金管理者的角色,他的心里应该有更宽阔的天地。

“如果大部分投资者都这样坚持,解散也不是什么坏事”张海诺平静的说,他很快从格雷厄姆脸上找到了异样甚至是不悦的成份。抢在格雷厄姆说话之前,他又道:

“为什么不找一些开明的投资者成立一个新的基金公司呢”

格雷厄姆咋一愣,但马上就揣测起这句话背后所蕴含的意思。

“这么说,林克先生有意成立一个基金公司”

“不”张海诺笑道,“如果格雷厄姆先生成立一个新的基金公司,我将是第一批投资者不过,我很想知道先生准备为一艘多大的航船掌舵”

格雷厄姆的目光在张海诺身上停留了好一会儿,他有意清清嗓子,好让自己的声音更有底气。

“当然是越大越好”

“那么期待格雷厄姆先生的巨轮能够早日启航,顺便说一下,本人在去年秋天的时候刚刚卖掉20,000股全美咖啡的股票,如今这笔资金随时可以投入证券市场,只是在下忙于家族在巴西的事业,一年在纽约的时间还不到5个月,因而一直在寻找一个可靠的基金公司”张海诺起身,然后将一张名贴递给已经有些目瞪口呆的格雷厄姆,那上面写着他在巴西的联络地址施奈德造船厂。

作为金融界人士,格雷厄姆当然知道一年前刚刚发生的“全美咖啡风暴”,至于全美咖啡背后神秘的巴西造船厂也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这家造船厂在短短几年时间内从默默无闻到摘下巴西第一造船厂、南美第一造船厂的桂冠,实力之雄厚令人侧目。

只要翻一翻去年的证券资料,人们就会发现全美咖啡每股股票的市值在秋天时达到最高点的242美元17美分,即使这位“奥地利商人”并不是在最高点抛售,2万股换取的资金也在400万美元以上,4倍于如今的格兰赫私人基金

新的基金公司,最终于1924年底成立,名称依然是格雷厄姆纽曼公司,两位未来的大师级人物一个专注于证券分析,一个长于管理和处理各种繁杂事务,而在他们的背后,12位股东提供了近1000万美元的流动资金,这样的规模在20年代的纽约华尔街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金融大鳄,更令人称奇的是,这群股东的平均年龄还不足40岁,据说连巴西最大的烟草公司丹纳曼的家族成员之一也参股其中。在1929年股市崩盘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