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124(2 / 2)

与此相应则是英国经济的停滞。从1924年到1929年间,英国工业生产仅增长12,与美国相差甚远。煤炭、钢铁、纺织等传统工业均深陷困境。虽然汽车、电气和化学工业发展也很迅速,但是仍不及美国。英国贸易额仍一直占世界第一位,在1921年到1929年期间每年的贸易额都在90亿美元以上,但英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则从1913年地139下降到1929年的108,工业品出口占世界份额从26下降到22,贸易由顺差转为逆差。最高年份逆差竟达4亿英镑。

贸易逆差越来越高,也使英国国内的贸易保护主义力量越来越强。1915年,英国已经以筹措战争经费为由,对进口汽车、钟表、乐器和电影等征收333的从价税。这种关税直到1924年才被工党政府终止,但1925年保守党政府又重新开征,而且范围有所扩大。英国工业缺乏竞争力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在恢复金本位制时英镑的定价过高。虽然如此,由于有国际投资利润回流,英国的国际收支还勉强保持平衡。

法国的情况特别好,他们得到了德国8151亿金马克的战争赔款,又收复了煤钢产区阿尔萨斯和洛林,取得了对萨尔产煤区15年地代管权,并夺取了德国在多哥、喀麦隆、叙利亚、黎巴嫩等殖民地的统治权,加上实行比较严格的贸易保护,使法国工业和农业在20年代迅速发展。

与美、英两国相比,法国重工业的进展尤其令人瞩目。生铁产量从1919年的133万吨增长到1929年的1036万吨。钢产量从1919年地129万吨增长到1929年的972万吨。汽车、电力、化学等新兴工业发展更快。汽车产量从1920年的4万辆增长到1929年的25万辆。更有意义的是,由于法国一方面保护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却用低定价的法朗打开国外市场,法国出口猛增,至1923年时,已超过进口5倍之多,进出口总额则从1918年的270亿法郎增至1929年的1083亿法郎。巨额贸易顺差加上投资利润回流,黄金大量流入法国。1928年以后,法国拥有的黄金仅次于美国。法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从1920年地5提高到1930年时地8。

意大利也不错,1925年的工业生产是1922年地157。棉纺织工业、钢铁工业、汽车工业都进展迅速,但意大利的经济发展水平还远远落后于法国,甚至落后于日本。1929年时,意大利的汽车年产量才达到54万辆。

德国完全是另外一种情况,直到1924年,由于付出巨额赔款,失去大量工业和运输设施,德国物价失去控制,财政经济一片混乱。1924年,英国出于维持欧洲大陆均势需要,美国出于利用德国工业能力获利需要,两国又都不希望德国步俄国后尘发生,故出台了一个“道威斯计划”,给予德国8亿金马克的贷款。在此计划地鼓励下。国际资本源源不断流入德国,从1924年到1929年,外国投资总数高达320亿金马克,美国资本为主,英国资本其次。

这一时期,由于得到的资本多,而付出的赔款少。德国工业设备得以普遍更新,生产技术水平跃居世界前列。不仅如此。得到外国资本的多为实力雄厚的德国各大垄断工业集团,这进一步增强了德国工业的垄断程度。蒂森、克虏伯、西门子、曼奈斯曼、弗利克等的实力较前更为强大。但是,作为一个国家,德国债台高筑,且需支付大量赔款。虽然工业生产能力得以迅速恢复,而人民生活仍然十分艰难。只要德国出于稳定政局需要,推迟偿还债务。推迟支付赔款,或者在德国地投资利润不能实现,则国际经济循环将立刻中断。

日本的情形与德国颇为相似。虽然日本是战胜国,但是日本工业能力很弱,完全经不住美欧各国工业地打击。一战刚结束时,英、法、德等国的经济尚未恢复,日本得到了美国工业的大量订单,丝织品和船舶大量出口美国。经济一度繁荣。但随后,欧美各国商品大量涌向日本及亚洲市场,日本货节节败退,导致了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

1920年至1921年,日本工业总产量下降了199,其中造船业882。采矿业559,机器制造业559,生铁167。主要工业产品价格下降达5582。出口下降403,国际收支逆差达35亿日元,外汇储备从13亿日元减少到6亿日元。

事实上,由于日本缺乏国际竞争力,从1920年到1929年,日本的贸易逆差达33亿日元。农业也未能幸免。3500个缫丝厂停工,200万蚕农陷入绝境。同时,国际廉价粮食大量输入日本。加上国内市场萧条。粮食价格一跌再跌。此后,米麦产量长期停滞。

1923年9月1日。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东京和横滨的建筑绝大部分被毁,财产损失达100亿日元之巨,使已经处于深度萧条中的日本经济雪上加霜。震后,从1923年到1927年,日本政府向美英等国举借巨额外债,数量高达91亿美元。靠借钱和战争中捞取地储备,日本政府向国内各大财团发放高达13亿日元的救济贷款,这样,日本经济才逐渐摆脱萧条,进入一个缓慢发展的时期。但1927年日本又爆发金融危机。一些银行由于拥有大量未经整理的震灾票据而周转不灵,形成挤兑风潮。经济危机和萧条继之而来。政府共拨款12亿日元救助三井、三菱等大银行。

还未等日本喘过气来,从美国爆发的更大危机又来到了。这一过程产生了两个意义深远的后果,其一是欠下巨额国际债务,成为引发大萧条的国际债务链的重要环节。其二是大量中小企业破产倒闭,日本工业高度垄断化。垄断财团控制地日本经济一方面强加技术更新,另一方面则是实行贸易保护。更加意味深长的是,它促成了勾消债务、实行军国主义的政治力量的进一步壮大。从这个角度看,关东大地震对于日本的意义正如一战失败对于德国的意义,而德国和日本地巨额债务则又是美国繁荣所系。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作为债务繁荣的受益者,美国自然而然的成为债务链断裂的最大受害者。在此后的4年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从2036亿美元降为1415亿美元,降幅高达30。工商企业倒闭86,500多家,工业生产下降556,进出口贸易锐减776,企业利润从100亿美元下降至10亿美元。危机最严重时,美国主要工业企业基本停止运行。汽车工业开工率仅为5,钢铁工业15。农业也惨遭劫难,谷物价格下降三分之二,农业货币总收入由1929年的113亿美元减少为474亿美元。银行系统首当其冲,破产数高达10,500家,占全部银行的49。黄金外流。存款被挤兑,到1933年3月时整个银行系统陷入瘫痪。失业率高达25。1933年以后,美国经济进入长时间地所谓“特种萧条”时期。尽管有“新政”等缓和危机的措施,美国经济仍然复苏乏力,一直到下一场战争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