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号被鱼雷击中了
弹片的威胁刚刚解除,张海诺和霍夫曼便不约而同冲出封闭的指挥塔来到开阔且可以俯视战舰大部分位置的露天舰桥上,被威力巨大的爆炸送入高空的水花正纷纷扬扬的落下,黑烟仍未散尽,战舰靠近中弹位置的甲板上一片狼藉,紧邻着的两座双联装37毫米高炮显然受到了鱼雷爆炸的牵连,附近有好几名水兵倒在血泊之中,模糊可见的似乎是残缺的躯体,依然整洁如新的舰体和这惨淡景象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视觉上的强烈冲击令许多人胃部一阵痉挛。
张海诺紧锁的眉宇终于得到了舒缓,一旁的霍夫曼却被凝重锁住了眉宇,而深深的疑问也在他那张质朴的脸庞上得到体现。
两人长久的站立在雨中,默默看着水兵们收拾残局。
不多时,从空军传来那架投下鱼雷的do17已被战斗机击落的消息,四名机组人员仅有两人成功跳伞,但尚不清楚这件事情背后的真正原因。
全速南下的德国舰队受这次事件的影响似乎并不大,它们仅仅是因为规避鱼雷攻击而耽误了十来分钟时间,中雷后的俾斯麦号很快调整到了最初的航行状态,其他战舰很快重新聚拢到它的周围,除了甲板和舷侧残留的痕迹,它仿佛根本没有遭受打击一般。
将近半个小时之后,令张海诺和霍夫曼异常期待的检查报告终于出来了,随舰技术人员骄傲的宣布:俾斯麦号所受的破坏微乎其微,那枚英国鱼雷甚至没能穿透它右舷最外侧的装甲,这意味着俾斯麦号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仍能保持近乎百分之百的战斗力
拿到这份报告,两位指挥官皆是如释重负霍夫曼以自己的荣誉甚至生命为这艘战舰负责,张海诺则长久的受到来自历史的困扰,好在这些问题都随着俾斯麦号的坚强挺立而被抛在一旁,可是这远不是胜利的终点
崛起之路 莱茵之歌 第11章 争锋相对
莱茵之歌 第11章 争锋相对
位于法国西北部的圣马洛湾,形状就像是一口朝上的大汤勺,狭长的科坦丁半岛便是这汤勺右侧的把柄,勺子的主体深深嵌入法国大陆,原为英皇领地、后被德军占领的海峡群岛则像是汤勺中盛器的丰盛食物。在经过了冒牌德军轰炸机的雷击事件之后,舰体安然无恙的“俾斯麦”号率领其他德军舰艇继续沿着科坦丁半岛西安南下,两个小时后便已深入到圣马洛湾的最南端。这里是英吉利海峡的最宽处,从法国海岸的圣马洛港到对岸的波特兰足有220公里,这段距离即便目前最快的舰艇也要走上3个小时,喷火战斗机从最近的英国机场飞来需要大约30分钟,而驻扎在科坦丁半岛和圣马洛湾周边的德军战斗机只需要短短十分钟就能赶到。
尽管英制18英寸航空鱼雷未给“俾斯麦”号造成重大损伤尤其没有威胁到它相对易受攻击的桨舵,德军上下还是惊出了一身冷汗,在此之后,舰队及与之配合的空军部队均大幅加强了警戒力度。当舰队在海峡群岛西南海域遭遇一艘英国潜艇时,空军就非常协调的将袭击者驱走,确保了整个德国舰队的安全
下午3点左右,海面上的雨势又渐渐大了起来,按照眼下的情形,德国舰队天黑后不久便能安全抵达法国西北部设防严密的布雷斯特港。此时此刻在那座原属于法国的重要军港内,一艘艘经过临时改装地法国渔船、拖船和货船正在重新调整位置。它们有的通过自身动力驶抵港口两侧下锚,有的则在驳船的牵引下在港内其他位置用缆绳固定,这些船只建造年代、吨位和结构不尽相同,但眼下它们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共同点,那就是船上或多或少的装备有高射炮或是德国陆军普遍装备的单、双管37毫米轻型防空炮,或是炮身极其修长、特征明显地88毫米重型高炮,抑或是从法军手里缴获的其他口径地防空武器。它们与充足的弹药一并配置在这些大部分已有数月没有出港的船只上,再配以从陆军、海军和空军抽调的炮手。待一切准备妥当之后。保卫布雷斯特的便不只是驻守港口周边的31个陆军高炮连、4个海军守备团和1个空军战斗机大队,70余艘船舶以及上面的近200门火炮成为保卫港口核心区域地新增防线,更加独特之处在于它们可以根据形势要求很快变换自己的战斗位置
德国人按部就班的实施着计划,海峡对面的英国人则完全是另外一种处境。同一个下午,在英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伦敦,倾盆大雨下的街道上行人寥寥、冷冷清清。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德军对英国本土的空中攻势已经逐渐渐弱到一个不足以影响大局地程度。但昼夜空袭并没有完全停止,残破如废墟的城市还有待大规模的重建。至于丘吉尔和他的战时内阁,目前仍呆在距离唐宁街仅几步之遥的地下指挥部里。
在这个位于地下50英尺、占地6英亩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掩体中,最多时曾有2000多人一起办公,这里潮湿、拥挤,但至少要比地面安全许多,只是当高官们聚集在一起绞尽脑汁谋划如何击败德军时,桌子下往往还有老鼠跑来跑去。
“人都到齐了那好吧”
副官再次进来报告时。丘吉尔终于依依不舍地把自己的目光从墙上那副军用地图上挪开。这区区十几平方米的狭小空间里摆放着一张单人床、一个夜壶和一张折叠桌,桌旁的角落里堆放着一叠玻璃幻灯片和许多空中拍摄的照片,地上散落着一些图钉、钢笔、墨水瓶和五颜六色的线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