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中,另一架“海象”上的飞行员们也在认真观察着海面,但在茫茫大海上寻找目标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何况是在这天公不作美的的情况下。好在,这架飞机上搭载了一种“秘密武器”,它的存在能够解决飞行员们在观测和预警方面的主要问题即便是在茫茫黑夜,只要目标体积不至于比浮上海面的潜艇还小,并且处于大约10海里的范围之内,它就能够找出目标并将其反映在特定的仪器上。
这便是英军最为骄傲的军用设备之一,asv k1型机载雷达。
作为老牌的工业强国,英国虽然由于太平洋沿岸国家的崛起以及上一场战争的巨大消耗而出现衰弱,但在许多方面仍占据技术优势,雷达就是其中一样。在不列颠战争期间,英国利用大量的陆基雷达进行防空预警,进而挫败了占据数量优势的德国空军,这一事实已为大多数人所熟知,但很少有人知道,机载雷达以及装备雷达的夜间战斗机在这场重要战役中同样发挥了不小的作用。早在1939年末、40年初,采用纳米波段的asv k1 k2型机载对海搜索雷达和a1型机载夜间载击雷达就已经开始装备英国军队,它们也成为世界上首批实用机载雷达。当不列颠空战渐入高潮之时,装备雷达的“英俊战士”式双发重型战斗机及时加入英国空军的作战序列,并很快在一系列的战斗中表现出良好的作战性能,为最终挫败德国人对英伦三岛的第一次空中攻势立下了汗马功劳。
不过,机载雷达的体积虽然在不断减小,造价却依然令人咋舌,加上一些早期设计的飞机由于结构等方面的原因难以承载,而飞行人员也需要假以时日方能完全掌握技术,目前雷达在英国海空军中的普及性还是很有限的。例如在英国海空军的400余架“海象”式水上飞机中,就只有百余架加装了k1型对海搜索雷达,而“管鼻藿”式舰载战斗机就没有这样的运气了。由于飞行速度原本就低于“飓风”和“喷火”,加装雷达又需要进行结构性的调整,因此完全被排除在改装范围之外。
即便是加装了k1型对海搜索雷达的“海象”,除了造价较其他飞机有大幅增长之外,命运未必好到哪里去,因为目前交战各国随便一种战斗机都可以轻松将其击落,而且对海搜索雷达似乎在对空警戒上没有任何的帮助,以至于当两架深色的飞机悄然迫近时,飞行员们竟然没有任何的反应,等到机背位置的观测员目光闻“声”而去的时候,自己已经处于对方的攻击范围之内了
哒哒哒哒
连串的792毫米子弹准确而凶猛的撕碎了“海象”脆弱的机体,毫无防护的发动机瞬间被打得起火,笨拙的水上飞机往旁边一歪,旋即无可挽回的向海面坠去,一息尚存的飞行员甚至来不及向其他人发出警告
没过多久,另一架装备有k1型雷达的“海象”顺利找到了目标。为了进一步确定对方的身份,飞行员大胆靠近对方,这一冒险的付出很快换来了收获,机上的观测员也在波涛起伏的大海上找到了那两艘结伴而行的战舰。从空中向下看,它们就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同样简洁流畅的舰型,同样配置的三联装火炮,还有舰首舰尾上同样醒目的铁十字徽标
“发现德国战舰两艘,均以不超过10节的航速向东行驶,初步断定它们为沙恩霍斯特级”机背观测员、机枪手兼通讯员迅速用无线电将这一段简短而重要的报告发送出去。不过,机组成员们似乎并没有意识到,在这目测完全可以观察到的距离上,德国战舰却并没有向他们开火虽然双联装的105毫米高炮想要击落这样高度的侦察机并不轻松,但至少能给对方造成心理震慑,从而扰乱对方的侦察行动
当事情出乎意料的顺利时,聪明而又具备大局观的人通常会试着思考这背后所隐藏的东西,可惜这样的人少之又少,等到这架海象上的英国飞行员感到不妙的时候,已经没有机会逃脱德国bf 109t型舰载战斗机的攻击了
崛起之路 弥天 第15章 战争剧场3
弥天 第15章 战争剧场3
既然“海象”都可以飞到敌方舰队上空,人们没有理由怀疑性能毫不逊色的“剑鱼”、“贼鸥”和“大青花鱼”。于是,在两队“管鼻藿”的保护下,33架用各种奇怪动物命名的作战飞机在英国舰队上空完成集结后,以间隔不大的两个波次向东南方海面扑去。
舰载机群风雨无阻的开展攻击,这壮观的场面令老将们豪情满怀。虽然开局不太顺利,但战局看来一直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纵然德国战列舰的防空能力强悍,这些英国军官们心里想,这次也难逃一劫了吧回想一年前在苏格兰西北部海域的那场海空大战,上百架轰炸机却打不沉哪怕一艘德国战舰,英军官兵们无不对空军的表现倍感失望。表面上看,参战的英军航空部队轰炸命中率低得令所有英国人感到羞愧,但在战斗结束之后进行检讨时,英军高层指挥官们却发现自己犯下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失误,那便是陆基轰炸机尤其是重型轰炸机根本不适合用来对付高速行进中的舰队相反,那些航程、载弹并不占优的海军飞机,却可以凭借有效的战术给敌方舰只造成了更大的威胁很快,这一理论便在塔兰托之战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英国海军一举摧垮了意大利海军对地中海的野心
当然,塔兰托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空袭的突然性和意大利人的疏忽,这一次情况有所不同。德国人可以凭借舰载雷达提前预警,同时他们地舰艇能够在海面上进行规避。正因如此,托维和他的“高级参谋团”对此次派出的舰载机部队提出了一个并不算高的要求:迟滞德国舰队撤退的脚步,直到英国舰队的主力战列舰迎头赶上
攻击机群终于浩浩荡荡的消失在视线之中,站在“伊丽莎白女王”号宽敞地上层指挥室里,看着海面上的视线逐渐明朗,舰队指挥官约翰托维中将却依然眉头紧锁。无休无止地雨点仿佛给这片海域蒙上了一层薄纱,让人无法看清海面的尽头究竟是什么样的颜色:乐观。悲观,抑或兼而有之。
“可以想象,假如德国海军失去了两艘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在俾斯麦号脱离困境、提尔皮茨号完工服役之前,他们的水面舰队将无力威胁我们的海上航线一旦我们只需要面对德国潜艇的威胁,就可以通过严密的海上护航体制打破德国人地海上封锁”
乔帕金将军的话不仅乐观,分析的也有理有据。在上一场战争中,严密的护航体制就已经被证明是对付无限制潜艇战的有效途径,尽管二十多年来潜艇技术获得了一定的进步,舰艇反潜和航空反潜的技术的发展足以抵消前者所取得地微弱优势。另一方面,沙恩霍斯特姊妹舰的沉没必然给德国海军乃至整个德国的战争信心造成沉重的打击。站在战争全局的角度看,歼灭“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瑙”号的意义极为重要。
人们原本以为托维将会继续保持沉默,因为以他地个性,不到最后一刻是不会赞美胜利的。但他开口了,只是所说的话给人一种别样的感觉:
“几个月来,德国人的海上枷锁让我们近乎窒息,所以不论是首相和战时内阁,还是海军将士们,其实现在都迫切的希望通过这场重要胜利来扭转局势”
“我们太需要一场胜利了”托维最后一句话明显加重了语气。
乔帕金将军不假思索的答道:“当然。我们需要这场胜利,远甚过德国人”
这时候,站在周围的高级军官们无不以点头来表示赞同。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