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报告说两支舰队之间还有三架敌方飞机。
就技术层面而言,火控雷达的出现似乎正在取代传统飞机校射的作用,然而就算是目前英国最好的雷达,也达不到在炮战距离上精确指引的程度它们似乎更适合侦察敌舰动向以及在夜战情况下指引相对较近距离上的炮战。这令明显失去了海上制空权的英国将领们十分懊恼:若不是己方舰载机在针对德国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以及齐柏林号航母的两次空袭中损失惨重,眼下制空权还指不定在哪一方手里这样的话,托维和他的高级军官们也用不着为那5艘德国战舰的具体舰型而犯愁了。
“敌舰距离30000码”
负责舰内联络的参谋军官大声向将领们报告这一数据,按照以往的惯例,德国战舰总会凭借舰炮性能上的优势抢先开火,尤其是大名鼎鼎的克虏伯公司为德国海军量身定造的skc34型47倍口径381毫米双联装主炮,其最大射程达到了惊人的36520米,也就是将近43万码,实战中的有效射程也在3万码以上。至于沙恩霍斯特级和德意志级装备的11英寸舰炮、希佩尔海军上将级战舰装备的8英寸舰炮,有效射程均超过了3万码。正因如此,3万码这个距离被一些英国海军人士成为德国大型舰艇的“战斗起跑线”,其含义不言而喻。
不过,这一次预期中的炮声并迟迟没有出现,而根据雷达探测,那5艘德国战舰仍以战斗斜纵队继续逼近。当然,英国主力舰的射程也不差,“伊丽莎白女王”号的15英寸主炮在正常装药时的最大射程为30000米,也即是35万码,强装药的情况下能够将炮弹打到惊人的40000米
崛起之路 弥天 第26章 意志的对决1
弥天 第26章 意志的对决1
“两万八千码”
英军参谋官在报出数字的同时,双眼紧盯着自己的舰队指挥官、曾在地中海有过出色表现的皇家海军中将约翰托维。这个体格健壮的海军将领,此时正以一种默然的眼神眺望远海,乌云笼罩的大海上还看不到敌舰队的踪迹,而由于各国战舰普遍摒弃了传统的燃煤锅炉改用重油或柴油提供动力,战舰在行进中早已不像日德兰时代那样“招摇”了
在这极其关键的时刻,对种种事物总有不同见解的“高级参谋团”成员们,出人意料的闭上了他们的嘴巴。这些人一个个站在可以眺望到前方海面的位置,或是表现出绅士般的沉稳,或是面带焦虑,抑或是踌躇满志的。不同的表情意味着不同的心态,只没有人在这个时候出来打破沉寂,更没有人走到托维旁边提出任何与战斗有关的意见、建议。
明眼人看得出来,与其说托维用自己的举动镇住了众人,还不如说是所有人都不约而同的将最沉重的决定权交给了这个“戴罪立功”的将军。这便是军事中的政治,一个永远无法消除的弊端。
二万八千码,甚至已经进入了重巡洋舰8英寸主炮的射程。以往在这样的距离上,德国舰队早就迫不及待的开火了,何况他们现在还掌握着每个指挥官都渴望的制空权。
接下来的1分钟里,局势继续发生着变化:先是“伊丽莎白女王”号地了望哨报告发现三架敌机。紧接着,了望哨报告在11点位置目测到敌舰的踪迹,随后从雷达室传来的探测数据显示:敌舰距离拉近到大约27万码,估计航速24节
此时的雷达测距并不精准,但更让英国人感到意外的是,德国舰队仍然没有开炮。
又过了一分钟,雷达室和了望哨几乎同时发来报告:敌舰距离26万码。估计航速25节
对面的骑兵看来开始加速了。
在这样的距离上,只要随行地英国驱逐舰将它们的双联装120毫米舰炮调整到最佳状态。它们地炮弹就差不多就能够得着德国舰队了。当然,强弩之末难穿稿鲁,何况这种口径的火炮原本就不能对战列舰级别的舰艇构成致命的威胁用驱逐舰对付敌方主力舰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鱼雷攻击了,但敌方战舰上的副炮不会轻易让它们靠近。
在令人窒息的气氛中,时间继续流逝着,双方地距离何况拉近到了25万码。这看来已经越来越接近日德兰海战中双方主力舰队的交火距离了在那场经典的海战中,德国舰队在21万码的距离上抢先开炮,并很快击沉了两艘英国战列巡洋舰。
历史的经验终究是存在有效期的,要知道经过了整整25年的发展,双方的观瞄技术和火炮性能都有了不小地提升。
这时候虽然天气依然不佳,但在25万码的距离上,只要借助高倍望远镜,英国军官们就可以清楚的看到德国舰队的真容。5艘战舰从前到后依次为希佩尔海军上将级、一艘俾斯麦级、一艘沙恩霍斯特级和两艘德意志级,除去真正受伤的“格奈森瑙”号,这已经是德国海军所能拼凑出的最强阵容。
眼神好地英国军官们,甚至还能看到德国战舰上一个个黑洞洞的炮口,那些从15英寸到8英寸不等的舰炮,现在无一例外的指向英国舰队这边。仰角看起来并不特别高,却早已是蓄势待发。
对于这场战争中德国水面舰队的攻击战术,这里的许多英国军官都颇为熟悉,从“格拉夫施佩海军上将”号单骑闯入远海,到德国舰队夜战“声望”号、屠戮qb32船队和硬撼“纳尔逊”号,以及后来击沉“拉米利斯”号,再到最近的凯尔特海之役,这其中德国舰队几乎每一次都充分利用了舰炮射程上的优势。
正因如此,眼前这些德国战舰的沉默让人迷惑,这一点从托维中将深皱的眉头和凝结地目光就可以看出。
眼前地场景。不由得让人想起了燧发枪时代的决斗。两个持枪地男人背对背走出约定的步数,转身。瞄准,却不约而同的想要选择后发制人。
“德国舰队改变航向,距离两万四千五百码”
这一次,了望哨首先发来报告,紧接着,雷达室也传来内容基本一致的报告:德国舰队右转大约10度,航速基本保持不变。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