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伦敦,波雾蒙蒙,街道上的行人尽管不多,但小报童们就已经在忙着大声推销报纸了。这个秋天,对于英国人来说并不好过,由于本土舰队在先前的海上战斗中损失惨重,德军水面舰艇和潜艇在大西洋上的活动愈发频繁,每个月运抵英国的物资比1940年初时下降了约百分之七十只能达到正常需求的四成。好在美国政府的大力援助,使得最近两个月的总体情况有所好转,8月份间共有102艘商船抵达英国港口,它们为英国军民带来了85万吨的食品、油料和其他重要物资,到了9月,这一数字上升到98万吨。在这些物资运抵英国本土的同时,每个月被德国海军击沉的船只总登记吨位都在40万吨以上,7、8、9三个月分别为459万吨、581万吨和427万吨,大大超过了英国造船厂建造货船的速度
对于300多年前发生在马耳他的“大围困”战役许多人并不知晓,但现在几乎每个英国人都在关注地中海和马耳他战局,广播、报纸以及政府的宣传无不表达出一层意思:地中海战事与大英帝国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一旦被逐出地中海,英国将很快失去对广袤的非洲殖民地地控制权。在西亚的势力范围也将受到极大的冲击,今后从东南亚殖民地进口物资的货船,即便绕远路走好望角也是不安全的,加上原本就受到极大挑战的北大西洋航运线,英国本土失去“血液供应”并不只是谣言中的情节了
“来一份”
“给我来一份”
尽管收入相比物价地上涨有所下降,而纸张的成本也比从前高出一截,但读报地习惯早已在这些白领人群中扎下了根基。穿着黑西装、戴着绅士帽的男士们闻声而来。很快让报童们忙得不亦乐乎。
随着德军对伦敦的轰炸几乎陷入停止,伦敦居民的生活逐渐恢复了往日的节奏。一些企业重新开工,许多政府部门也陆续迁回,于是在这清晨的街道上,形色匆匆的身影又多了起来。
“数万德意军队于昨日登陆马耳他,英军主力退守瓦莱塔”缓缓前行地电车上,一个戴着眼镜的年轻男子坐下来便迫不及待的打开报纸,然后将头版正文的第一句读了出来。
旁边一个同样是职员模样的男子探过头来。心里很没底的问:“瓦莱塔守得住吗”
戴眼镜的年轻人颇有信心的说:“肯定守得住,马耳他骑士团能够抵挡数十万土耳其军队地进攻,眼下几万德国和意大利的军队算得了什么”
“土耳其人当年可没有俯冲轰炸机和坦克”坐在对面的一个中年人,不冷不热的插了一句,当初由英国远征军和法国陆军携手打造的防线,恰是败给了德军天上的轰炸机群和地上地装甲铁流。
同在这辆电车上的,还有两位并肩而立的军官,一人穿着陆军的黄色卡其布军服。军衔少尉,另一人穿着洁白的海军制服,军衔中尉。听着市民们的争论,两人的表情显得很是苍白。马耳他的英军指挥官兼总督多比中将,两日来已经接连向伦敦发来多道告急电报,德意联军凶猛的空中轰炸加上伞兵部队的袭扰。驻守马耳他地英军在全面向瓦莱塔收缩之前已经损失了三成兵力。且不要说马耳他空中和海上都为联军优势兵力所封锁,眼下地中海形势日趋危急,驻守在直布罗陀和埃及地英军部队自顾不暇,向马耳他增兵只是权宜之计。在美国正式参战之前,也只有英国本土才有相对充足的兵员可供调配,然而以大西洋航线地损失率,没有哪个英国指挥官敢于拿成百上千士兵的性命冒这个险
听了对方的言论,戴眼镜的年轻人大声反击道:“放心,海军会拯救马耳他的”
没有人注意到,那名海军中尉把头压得更低了。从亚历山大港出击的英国地中海舰队。此时已经基本丧失了战斗力,至于直布罗陀港。如今只有为数不多的轻型舰艇,那些被抽调去参加大西洋反破交战的主力舰艇虽然正在返航,但德意军队恐怕早已在直布罗陀和马耳他之间的航路上做好层层堵截的准备了
在1566年以前,瓦莱塔城并不叫瓦莱塔,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天然港口,使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始终为各方势力所垂涎。从最早的腓尼基人到希腊人,接下来迦太基、古罗马、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诺曼人、圣约翰骑士团、法国人和英国人,先后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印迹。
1565年,一场激烈的战争在马耳他骑士团和奥斯曼帝国之间爆发,在骑士团首领、法国大公让德拉瓦莱塔的领导下,马耳他取得了抵抗奥斯曼帝国侵略的“大围困”战役的胜利,但损失惨重,当时的首都及各个要塞一片废墟。瓦莱塔决定建立一座新都,抵御土耳其人的再次入侵。由于“大围困”战役的胜利,骑士团成了全欧洲的英雄,欧洲各国纷纷提供财富和技术,将瓦莱塔建设得固若金汤。
瓦莱塔古城由米开朗基罗的助手弗朗西斯科拉帕莱利设计,于1566年奠基,5年后完工,此后一个半世纪城墙一再加固,极具威慑作用。为增强防御功能,背海一面有圣艾尔莫堡护卫,隔海湾左方有迪聂堡、曼纽尔堡,右方有三座古城相护,后城门方向建有弗洛里阿娜防御工事,使瓦莱塔城处于核心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