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想着,刘浩然传令一摇旗子,六门火炮还在继续轰鸣,而随着刘存孝的命令,火枪军士们停止了射击,从长皮鞘里抽出不短的一把三棱形直剑,不知怎么地就安在了火枪的前端,四尺多长的火枪加上这至少有两尺长的直剑,顿时变成了六尺长的长枪。
随着重新敲响的鼓声,刚才还在开火射击的军士们变成了定远军最擅长的长矛兵,举着长枪开始列队缓步向前行,而两边的火炮还在不停地怒吼着,帮这些军士们摧毁前面的一切障碍物。当军士们行进到半路时,火炮开始停止射击,在刘存勇的指挥下,火炮迅速被收拾好,系在战马后面,和马车一起向前驶去。
驶到列队军士前面不远,这些火炮又迅速被架开,不一会又开始轰鸣,为举枪前进的军士们提供巨大的火力掩护。
过了半个时辰,随着刘浩然的命令,这次演示终于停止了。常遇春等人一窝蜂地就冲了上去,而陶安、朱升与李善长、冯国用等人交头接耳、低声议论,并连连感叹:“真是人间凶器不可轻用。”
刘浩然向陶安和朱升告了一声罪,也向军士们走去。
常遇春等人围着站立齐整的军士们在打转,上上下下打量着这些配备新式装备的军士。刘浩然赶到后,向刘存孝点了点头,同意将火枪交给常遇春等人。
常遇春等人接过火枪,只见这东西打造地非常精致,枪管内外都非常光滑,枪机等部件做得非常精巧,枪管上的直剑,即刘浩然所说的刺刀,打造得寒光闪闪,通过一个圆环扣在枪管和枪身上,靠一个槽来卡住,不但坚固,而且安取方便,而刀身呈三棱形,上面有三条长长的血槽。常遇春等人当然知道这血槽的用处,定远军长矛上的血槽不知放掉了多少人的血。
邓友德从军士盒子里取出弹药,一个铅制弹丸,看上去很软。
“护军,为什么不用铁丸,而是用这软软的铅弹”邓友德问道。
“铅弹虽软,但是在火药威力下照样能打穿铁甲,而且这铅弹一旦打进身体里去就变形了,还有就是这铅见血有毒。”刘浩然的话让邓友德等人不由打了一个寒颤,杀人还有这么多名堂。
邓友德继续看起那个包火药的纸筒,呈圆锥形,有点像后世老农民的烟卷。不过这纸筒的纸不一般,都是泡过油脂的,应该有一定防水易燃能力。
“这纸筒都计算好了每枪的火药用量,军士们到时只要咬破纸灌药就行了,不用像以前还要用牛角火药筒灌,不好控制分量。要知道,火药少了,火枪威力不足,火药多了,就容易炸膛。”刘浩然简单介绍道,这里面还有很多玄机,不过他说了这些人一时也不懂。
这时傅友德指了指军士们身后背包上的“新式武器”问道:“护军,这是什么兵器”
刘浩然顺手从一名军士背包上解开一道绳扣,将兵器取了出来。这是一个丁字木把,只是横把非常短,竖把略长,前面有一个精钢打制的半圆形铲子。
“这是军士们用的小铁铲,可以用来挖壕沟,然后军士们可以躲在壕沟里放枪。紧急时还可以当斧子用。”刘浩然解释道,这可是他根据自己所知道的工兵铲发明的武器。火器时代,也意味着逐渐进入壕沟时代。火枪手可以躲在壕沟里避免被箭矢直射,而攻城时挖壕沟更是必不可少,所以刘浩然就发明这多用的兵器加工具,也算是解决了火枪军士短兵相接时没有兵器的问题,减少他们携带物品的重量。
“不错,不错”傅友德挥舞了一下,发现比一般的斧子都好使,连连赞叹。
接着大家又开始围观火炮。摸着这些铜光闪闪的家伙,常遇春赞不绝口:“交战时集中上百门火炮,打不死敌军也要吓死他,到时军士们冲锋接战就容易多了。”
“三哥,还有更多的火炮和炮弹正在研制中,很快就会装备军队了。”刘浩然笑着说道。
“护军,先装备我的部队。”见机快的傅友德一开口,常遇春、丁德兴、冯国胜、邓友德等人不答应了,大家七嘴八舌地争开了:“凭什么装备你的部队,难道老子的部队不是定远军精锐”
尤其是常遇春和丁德兴,丝毫不顾及结义兄弟之情。
第四十九章 新式武器二
“诸位哥哥,不要争了现在这火器哪支部队也装备不了。”
“为什么”
“这些火器是我们倾全力,费尽千辛万苦才研制出来了,甚至还死了十几个工匠。目前只有这么点,怎么够你们分”
“那怎么能行叫工匠们赶紧多制造呀”常遇春等人纷纷叫开了。有好东西弄不到手,怎么不叫他们着急。
“这位是负责火器研制的赵先生,让他来说说。”刘浩然指着一位工匠模样的人说道。常遇春等人知道刘浩然对工匠们非常敬重,当即也不开口,只是静静地等着工匠开口说话。
这位工匠叫赵营户,据说是金朝掠去的前宋宗室后裔,不过刘浩然相信他这层关系应该比小明王的关系更靠得住。赵营户祖上从元廷立朝开始就转做工匠为生,几代浸淫下来,积累了不少高超的技术,而他本人聪颖过人又谦虚好学,在大都遍拜东西高人工匠为师,把元廷南侵西征积累出来的工匠技术学了个遍。但是终究姓赵,不受蒙古人信任,甚至还因此家人获罪被砍头,要不是他技艺太高,蒙古人舍不得杀,说不定早就和父母家人一起被埋在黄土里。这样的人自然被派到前线去送死,于是在高邮归了张士诚,最后转到江南行省。刘浩然见他技艺高超,而且对蒙古鞑虏有深仇大恨,于是就以重用,成为火器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