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皇,应该是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吧”刘焕翼思量了许久,这才迟疑地说道。
刘浩然赞许地点点头:“有点靠谱。”
“翼儿,历朝历代很多人看到了畏惧这一点,他们大行峻法酷刑,就是想为了让百姓对君王和官府保持畏惧之心。但是他们想错了,首先,百姓们对于君王和官府的畏惧之心不是来自对峻法酷刑,而是对社会无序的畏惧。当一个社会无序。任何人的生命和财产都愕不到保障时。君王和官府的峻法酷刑就等于是摆设。”
“父皇,这是不是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嗯,可以这么说。翼儿,你觉得这前朝历代犯得最大错误是什么”
“父皇,以儿臣之见,当是擅用畏惧。”
“依我之见,当是这些人将百姓的信任视为畏惧。”
“将百姓的信任视为畏惧”刘焕翼有些不解道。
“百姓畏惧并不是畏惧君王和官府,而是畏惧没有君王和官府的社会。这种无序的杜会将会带来无穷的破坏力,百姓们就可能像是暴露在寒冷的荒原黑夜中,任何危险都可能让他们丧命,甚至他们身边的同伴会突然翻脸,以人为食,保住自己的性命渡过饥荒危险。”
“父皇的意思是百姓们在这种畏惧下信任君王和官府,希望他们建立一种秩序,让他们的生活安全稳定。”
“是的,真是这种基于畏惧之上的无可奈何地信任,使得百姓愿意在君王和官府的欺压下过活,只要这种欺压还能保证大多数人的秩集。”
“父皇,儿臣明白一些了。是不是要想维持这一局面,君王和官府就不能荒废百姓们的信任,反而以畏惧去对抗信任,最后使得内外交困。大厦崩溃。父皇,如此说来。我大明当多行信任而少扬畏惧,使的百姓更加信任父皇和官府。”
“光是信任是不够的,当一个人富贵安稳久了之后,就会忘记饥饿困顿的滋味,就会变得无所畏惧。因此,必须让大明每一个人,上至皇帝首相,下至平民百姓,都要认识到失去秩序和破坏规则的危害性,只有意识到这种巨大的危害性。才能让他们互相信任,抑制某些人的野心和欲望。”
“所以父皇此前才会发起对历史上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大反思和大辩论。”刘焕翼灵光一现道。
刘浩然满意地点点头,不由地摸了摸就坐在跟前的刘焕翼的头道:“翼儿,你此后要多往这方面想一想。有时候一时的冲动和私欲会带来无穷的后患,尤其是一个上位者。”
“父皇,儿臣记住了。”
“翼儿,听说你立志投考南京大学的商科”
“是的父皇,依臣之见。大明重中之重是对经济工商的治理,儿臣身负父皇期望,所以想切实了解这方面的学识。”
“翼儿,治理国家,经济工商治理的确很重要,但那是内阁的事情。你要做的是对大明规则的了解。只有了解了规则,才知道如何去维护它。而维护规则则是大明皇帝最大的责任,你明白吗”
“儿臣记住了。”刘焕翼目前还没有办法想的那么深,所以只能将父亲刘浩然的话记在心里。
明历十七年四月,刘浩然突然提出。准备巡视北方数省。接到消息的李善长等人顿时便明白了,这是皇帝陛下对内阁对北方数省工商业建设动作不满的一种反应。自从第一次西征议案没有被通过,又被皇帝双飙后,大明大,商业知道事情不会按照他们的如技常曲那么进行,于是便干脆采取拖延手段。尽可能地拖延对北方数省的工商业布局和西征准备工作,甚至希望将两三年后北方数省做好准备的西征给它拖黄。受此影响,虽然李善长等胜社大学士不会在明面上表现出来,但是下面的胜社官员就会做各种动作,严重的影响了业社、仁社和平社力行的北弈数省工商业建设,也严重地影响了西征的准备。
在这种情况下,皇帝陛下突然提出到北方数省巡视,自然会引起朝野上下的猜测和忌卑。虽然现在皇帝陛下对于朝政发表的意见越来越少。很多时候像一尊菩萨一样坐在资政院和御前全体会议中。但是越是这种缄默反而更让皇帝陛下的威势日益增重,因为谁知道,在这种情况。只要皇帝陛下对某件事发表了意见,那就是大势已定,谁也阻挡
资政院就曾经闹出一个笑话,一位资深资政大夫在资政院宣读一份经过数派几经协商争吵才定下来提交资政院审议通过的议案时,时不时地在关注皇帝陛下的一举一动,试图从其脸上的表情和眉眼间的动作来判定皇帝陛下对此议案的意见,但是一直不成果。最后当议案读到三分之二时,刘浩然无意中咳嗽了一声。结果这个原本心里就忐忑不安的资政大夫以为皇帝陛下对这份议案有异议,顿时汗如雨下,原本顺畅地诵读也变得结结巴巴。
这位资政大夫的举动又影响了其他的资政大夫,坐在资政院的人,哪个不是人精,做事顾前顾后。看到这位资政大夫如此举动,心里都转了好几个弯。到最后,这份原本可以被顺利通过的议案连一读都没有通过,闹出一个大笑话来。
但是刘浩然定下来的北方数省巡视计划,谁又敢提出反对意见来李善长等胜社的要员虽然知道皇帝陛下的用意所在,但是却只能赶紧做好一切出巡准备。
明历十七年五月,刘浩然沿长江而上,先到太平、安庆,再到九江。最后至武昌,六月,从武昌沿陆路北上,直至洛阳,七月,从洛阳过潢关直入西安,在那里召见了西安卫戍区大都督傅友德和和宁卫戍区大都督冯国胜,在会面上。傅友德说了一句:“陛下,臣已经等了十年而刘浩然默然一会答道:“联也等了十年。”
这次会面和对话十五天后被刊登在了大明邸报上的头版,李善长看到这则报道后立即与冯国用等胜社大佬会面。
“陛下这招敲山震虎可真是用的漂亮啊,看来两年后的西征已经是势在必行了冯国用叹息道。
“早知如此,当初还不如就将第一次西征议案通过。”吏部侍郎,胜社总理事夏定不由咕囔道。
“你以为当初皇帝陛下默不作声,对于第一次西征议案万一被通过就没有万全准备了吗”李善长皱着眉头道。
“李相的意思是”
“陆军部、都指挥司、两大卫戍区,哪一处不是陛下的人,就算第一次西征案被通过,内阁下令即刻西征,只要皇帝陛下暗示一下,上下一起动手,随便一个准备工作就能将西征拖你个两三年,跟当时再通过西征案有什么区别”冯国用笑着解释道。
夏定只能是默然地点点头,虽然现在大明陆海军通过陆海军部归在内阁管辖,但是军队的特殊性。一直被皇帝抓在手里,当初真要是西征案被通过,刘浩然还真就敢那么干了。
“百室,陛下不仅敲打了我们一番,也在给我们台阶下,咱们可不能再不知趣了冯国用直白地说道。
“这个。我知道,所以我才头痛不已。”
“李相,冯大人,那边递过来的消息是除了在西征准备工作上做拖延之外,还希望能够在第二次西征案上做做文章。”夏定低声说道。他口中说的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