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去读读小说网>女生言情>回到明朝做千户> 分节阅读 205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205(1 / 2)

商税收入。明末的商业繁华,肯定是超过宋末的,所以说,大明在商税矿税的征收上,是非常有潜力可挖的。

不过这如要征收,便涉及到非常复杂的事情,毕竟现在的大明是官商一体,进行经商的人都是官员们地家人或者奴仆,任何赚钱地行业,都有他们的身影在后闪动。动了那些商人的钱,便等于动了百官们的钱,百官又全是文人,高级知识分子,掌握了此时全大明的话语权,可想而知,到时会有一场血雨腥风地争斗。不过黄来福倒是知道万历帝有这个魄力与胆色,换成他软弱的老爹隆庆帝,黄来福便不会说这番话了。

黄来福说话这么直接,万历帝不由轻咳了一声,不过他就欣赏黄来福这种性子,直上直下,不虚伪,又全是为了自己考虑。他点了点头,道:“此事朕会仔细思量。”

对于万历帝来说,征商税,开矿等,这是肯定要办地事,不过他还需要更多的财源,最好是一些立竿见影的财路,当下他转移了话题,道:“黄爱卿经理三宫皇庄顺利,朕有意再将各处皇店交于爱卿经营,你看如何”

黄来福道:“臣谢过皇上厚爱,不过皇店不比皇庄,各类事物繁杂,各位经理皇店的公公们也管理得不错,臣自认不比他们更高明,或许,臣可以进项一些赚钱的项目,与各位公公一起经理。”

确实,皇庄自己有后世的眼光见解,可以依大农场似地方法独特发展。不过在商业上,黄来福不认为自己就比眼下大明各位商贾太监们更高明。在此时的大明,商业繁华,光光在北京,就有商贩四万余户,经营范围涉及130多个行业。在江南江北,豪强大贾们也是不计其数,拥有百万或千万地富商比比皆是,如此时的大盐商谭景清、大珠宝商屠宗顺、大木材商王天俊等,都是富商巨贾地代表人物。

这些大商贾们,垄断了诸多的行业,背后又是有着高深地背景,就算黄来福有万历帝的支持,但要与这些人竟争,也是怎么死都不知道。大明初期,本来有众多的官营手工业工场,分布在全国的各大中城市中,如营缮清吏司,光光在北京,便建立了手工工场11c个,什么琉璃瓦、砖瓦、木材、铜铁器皿、各种木桶、蒸笼、木炭、龙床、家俱、冠冕、袍服、鞋袜等等,都在经营之中,不过到万历时期,他们都倒闭得差不多了。由此可见民商的力量。

对于皇店,历史上名气不好听,明史上称其“尽笼天下货物,令商贾无所谋利”,事实上,各处的皇店总共加起来,每年经营所得,收入内库的钱不过八万两银子,就算连皇室的牧场、皇庄、皇店三项合在一起计算,每年也不过二十三万两白银。还不如大盐商谭景清一年的所得。

皇店的利润,也远不如此时一些商贾们经营的事物。

还有皇店事物繁多,利益纠缠不清。经营的项目也单调,除了一些花酒铺,一些杂货店外,一些关隘榷税外,便没了。自己统管皇店后,想要发展,肯定要开新项目,这样要与大明大大小小的商贾们激烈地竟争,毕竟那些行业利益都被他们占满了。还要与各位御马监太监们纠缠斗角,许多皇店事物,是由他们在管理,到时权力好处怎么分,而且许多太监还有私店,这些又怎么说到时费心费力不说,如果赚不到钱,还影响自己在万历帝心目中的地位。

还不如自己进些新项目,与各位太监们合作,这样更单纯些,也容易形成垄断的新行业,省心又省力,还大大赚钱。在黄来福的心中,以后的玻璃厂、水泥厂等,都可以与皇室合作,这些都是非常具有发展前景的事物,肯定会财源滚滚。黄来福可以想象,到时玻璃与水泥大规模生产后,大明平民百姓都用上的情景,还可以出口海外,那是一个多大的市场,可以赚来多少的钱。

还有大超市等,也可以在京师内设立,这种大超市,如果放在汉唐时,当然没有前途,因为当时商店不能随便开设,都是集中在城市内东西几个坊中,本身商货集中便如大超市一般,不过放在大明中,却是非常有发展的潜力。

听了黄来福对于玻璃厂与水泥厂,还有大超市地解说后,万历帝也是非常感兴趣,连连催着黄来福赶快去办。

大明设有兵仗局、银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等二十四监,由专任的宦官掌握,二十四监中,多有为皇室服务的厂库,寺庙、坊舍等手工生产基地,内中的烤饼坊、造酒坊、甜食坊、兵冑坊、马房以至印书藏书库等,应有尽有。

皇室需要的东西,大多这里可以办到,不必假手于外。

在这个四司八局十二监二十四个衙门中,银作局就是专门掌管打造金银器饰的地方,并控制有几个冶炼的作坊,其中就有专门的冶炼琉璃之所。

在黄来福的计划中,水泥厂可以先搞,毕竟

握着配方,在五寨堡等地,也有丰富的开办水泥厂经简单,此类事情,交给渠源锐去办就可。他领着一大票地五寨堡商人,来到京师后,正虎视眈眈地盯着京畿市场呢。

不过对于玻璃厂等相关事物,自己还得与银作局商议,毕竟在大明,他们垄断着琉璃地生产,控制着相关的技术工匠。还有,琉璃与玻璃,相关的技术相差很大,自己也得让银作局好好研究研究。

依黄来福从笔记本电脑中收载下来的东西,其中虽有玻璃制造的相关科技资料,但没有专门地冶炼工匠,他也是无能为力的,就连琉璃他都造不出来。说起来玻璃制作简单,只需有石英砂、纯碱、长石及石灰石等原料,再经高温便可制成,但有了以前研制水泥地经验,黄来福知道,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就算以五寨堡工匠,怕也不是一年两年能成的。

再说了,玻璃此时大明人称琉璃,琉璃的拥有与制作,又都是皇室专有,谁私自冶炼,等于逾越。黄来福必需先与银作局商议,才好造玻璃。

说起来,中国制造玻璃的历史算是悠久了,最早在商周就有记载,战国时就有“西施泪”的传说,也是关于玻璃的。唐朝元稹咏琉璃就有描写“有色同寒冰,无物隔纤尘”,只不过那时人们叫它琉璃。直到西方国家地玻璃传入中国以后,才有了玻璃的叫法。

特别是到了汉代,琉璃地制作水平已相当成熟。但是冶炼技术却掌握在皇室贵族们的手中,一直秘不外传。琉璃和杏黄色、龙纹一样,同属皇族专用,对使用者有极其严格等级要求,只有真正的皇族才能使用琉璃制品。民间比较少见,所以当时人们把琉璃甚至看成比玉器还要珍贵。即使到了明代,由于明初地战火,许多技艺失传,琉璃就在其中,但残缺的琉璃工艺依然受到品级的保护,此时的琉璃已经很不通透,所以被称为药玉。明制载:皇帝颁赐给状元的佩饰就是药玉,四品以上才有配有。

当然了,琉璃由于色彩流动,变幻莫测,属于一种艺术与文化。黄来福需要的玻璃是一种商用与实用物品,虽然在大明浓厚的士大夫文化中,透明的玻璃可能没有五光十色的琉璃价值高,但如果推广开,家家户户的窗上都安上了玻璃,那将是一笔难以想象的财源。如果能研制出玻璃镜,那就更是不得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