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弃家业随我去图大事我什么时候有这么大的魅力了”本就十分欣赏这坞主的陶应惊喜得都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脱口问道:“坞主,你不是在开玩笑吧”
“公子认为在下在说笑君子一诺千金,在下虽非君子,却也愿效仿君子所为。”那坞主语气有些不悦,道:“况且在下与公子联手杀敌,杀的都是左将军袁术的士卒,就算公子不肯收纳,在下也在九江无法立足了。”
“坞主责怪得是,是陶应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陶应忙向那坞主致歉,又随口问道:“坞主,在下也真是无礼,竟然到了现在还没有请教坞主的姓名,请问坞主贵姓大名。”
“公子不必客气。”那坞主坦然答道:“贵姓大名不敢当,无名小卒一个,在下姓鲁名肃,字子敬。”
“哦,原来是子敬先生,久仰先生大名了。”陶应就好象一点都不激动一样的轻松一笑,又向鲁肃抱拳作揖到地,更加诚恳说道:“先生以国士报我,陶应定当以国士回报先生。若先生不弃,陶应愿拜先生为军师,恭听先生明诲,言听计从,誓不相负。”
c
第四十二章 对阵小霸王
因为陶应舍不得拿昂贵的君子军和廉价的袁术军步兵对耗,君子军在占据数量优势的情况下,仍然没有抓住机会全歼黄猗所部五百余人,始终还是有几十个袁术军步骑士兵冲出了包围,借着树林与丘陵掩护摆脱了君子军的追杀,消失在了山林深处,君子军的行踪与大概情况,也面临暴露在敌人主力面前的危险。[ ]
不过也没多少关系,陶应在决定打这一仗前,就已经做好了暴露行踪的准备在尽量避免肉搏近战的情况下,全歼敌人实在太难,而不惜代价的歼灭这五百多袁术军步骑士兵,又肯定会给君子军带来不必要的伤亡,所以陶应早就计划好了后续行动,重创这支袁术军后,立即打扫战场和寻找向导,然后迅速撤离,利用那些逃走的袁术军士兵给孙策送去警告,逼迫孙策放慢行军速度,分散力量用于应对君子军的威胁。
计划因为鲁肃的出现而发生了改变,在以伤八人和消耗大量弓箭为代价重创了黄猗率领的袁术军后,君子军将士紧张打扫战场收集一切可用物资之余,还得帮着鲁肃和鲁家城的坞民转移细软钱粮。让陶应暗暗钦佩的是,鲁肃竟然真的拿出了自家田契,无偿分发给了鲁家城的乡民,然后又打开了那两个属于他个人私有的圆形粮仓,让坞民自由取粮,能带走多少就带走多少。
老鲁家确实富庶非常,两座粮仓里满满当当的足足装满了六千斛稻米,相当九万六千公斤粮食,鲁家城的三百多村民就是人人肩挑背驮也拿不走三分之一,所以鲁肃又找到了陶应,直接了当的向陶应说道:“公子,请你让君子军将士也进去拿粮,能拿走拿多少,顺便请公子下令,在我的粮仓外架起柴堆,一会点火,把剩下的粮食全部烧掉。”
“全部烧掉”陶基惊叫起来,道:“子敬先生,太可惜了吧这可是六千斛稻米啊,你舍得一把火就全烧了”
“钱财不过身外之物,留之何用”鲁肃淡淡答道:“况且,袁术军很快就会去而复返,我们又带不走这么多粮食,不把这些粮食全部烧掉,难道留给孙策当军粮”
虽然觉得鲁肃言之有理,但陶基还是张大的嘴巴,不断的摇头叹息,对鲁肃的豪爽作风既钦佩,又可惜毕竟现在可是三国乱世,粮食是比命更宝贵的东西。旁边陶应则赞赏的看了鲁肃一眼,转向陶基呵斥道:“三弟,军师的话没听到吗还不快去执行,粮食能带就带,不能带的先让战马吃饱,然后放火全烧了。还有,以后不许叫子敬先生,必须尊称军师。”
“诺。”陶基老实抱拳答应,依令下去指挥君子军行动去了。陶应则又转向鲁肃,拱手诚恳说道:“让军师破家弃业,应之罪也,请军师放心,他日陶应壮志得酬,定然百倍回报军师。”
“公子莫提回报,公子能够如此信任在下,对肃托付如此重任,肃更是感激不尽。”鲁肃拱手还礼,又主动说道:“公子,你之前言道,我军不打算与孙策正面硬拼,只计划牵制与延缓孙策的进军速度,若如此,肃建议我军应该尽快迂回到孙策大军背后,让孙策明白他的粮道存在危险,逼迫他放慢速度甚至停止前进,回军与我军交战。”
“我也有此打算,只是不知孙策小儿的后方地形如何”陶应答道:“若是孙策小儿的后方地势开阔,有利于骑兵奔袭转移,那我军倒是可以放心迂回。但如果地形不利,山林河流密集,那么我军即便迂回过去,也起不了多少效果。”
“公子请放心,那一带的地形对我军很有利。”鲁肃微笑着取来一个卷轴展开,露出一幅描绘得十分详细周至的地图,笑道:“说了也不怕公子笑,肃自幼顽劣,不治家事,只喜击剑骑射,游山逛水,早就把东城附近的山川河流摸得精熟。且肃生性狂妄,每到一地都喜欢研究何处可以屯兵,何处可以扎营,闲来无事时就把东城、钟离一带的山川地理画于此图之上,期盼有朝一日能够用上,今日献与公子,也算是在下夙愿得偿了。”
陶应接过地图一看,发现鲁肃在地图上把九江郡东部的地形尽皆画明,并且详细标注了地理行程、远近宽狭、山川险要和溪流江河,陶应不由大喜道:“吾得此图,胜得三千探马吾得子敬,胜得十万雄师”鲁肃微笑,连声谦虚。
这时,鲁家城的坞民都已经带上了金银细软准备转移,鲁肃来到乡民面前,说明鲁家城即将面临的危险,要求乡民尽快转移,走得越远越好,等到战乱过去再重返故里,陶应也出面向乡民请罪,邀请鲁家城乡民迁居广陵,并且承诺一定善待,乡民也知道袁术军肯定不会放过鲁家城,大都与鲁肃、陶应等人洒泪而别,翻山越岭远走他乡去了。但仍然有三四十青壮不肯离去,还要求加入君子军,与他们敬仰的鲁肃大哥继续并肩作战,陶应也不拒绝,将这些人尽数收纳。
带走了所有能带走的粮食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