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堡垒防御方案,换句话说他准备把南京打造成一个超级要塞,结果被死对头何应钦批了个狗血淋头,说他形式陈旧、思想僵化。
蒋委员长也觉得杨杰消极殆工,不给他蒋某人面子,便把他赶到欧洲“考察”去了,紧接着蒋委员长开始问计德国顾问团,德国人要严谨得多,他们花了几个月时间实地考察,最后提出了一个极其严谨的防御方案,按照这个防御方案,以当时日军的军力、火力水准,是根本没有希望突破防线打到南京了,不过这方案也有致命的缺点,那就是造价太高昂了,国民政府得不吃不喝好几年才能省下打造国防工事的钱来。
最后蒋委员长实在是没办法了,把任务交给了军委会参谋部,参谋部的高参们没有辜负蒋委员长的期望,他们经过大量的实地考察之后提出了一个方案,这个方案对于日军可能的进攻方向,整个防御方案的侧重点,都有着合理的阐述和区分。
该方案认为,日军最有可能沿着长江、京沪铁路自上海进攻南京,所以主张在福山、常熟至吴县、江阴至无锡分别修建国防工事,并且在前后设置进攻阵地以及后方集结阵地,构成两条以营团级工事群落为主体的国防线,这便是吴福线以及锡澄线。
方案同样没有忽视日军从杭州湾登陆的可能性,主张在乍浦、澉浦、拓林等地修建海岸要塞,并在乍浦、嘉善至苏州,海盐经嘉兴至吴江修建国防工事,同样在前后修建进攻阵地以及集结阵地,这便是嘉乍线以及海嘉线。
除了这四条国防线,在南京还要修建复廓阵地以及外围防线,复廓阵地以城垣为依托,外围防线则从大胜关始,经牛首山、方山、淳化镇、汤山镇至栖霞山形成一个弧形工事群,背后依托长江天堑,构成一完整的防御圈。
蒋委员长采纳了该方案,并于民国23年开始施工,到民国25年基本完工,其工程主体便是吴福、锡澄、嘉乍、海嘉四条国防线。
四条国防线主要由营级工事群所构成,少量重要地段则加强成团级工事群,所有的重机枪巢、炮兵阵地、观察所、掩蔽部、弹药库全都由钢筋混凝土涛筑成永固工事,战时只需掘开交通壕、散兵壕就能组成完整的防御工事。
所有永固工事的顶壁hou度全部超过一米,足以抵御150口径重炮炮击以及500磅航弹的轰炸,地下掩蔽部的顶hou更是超过两米,足以抵御1000磅航弹的轰炸,期间由于偷工减料以及设计误差,难免有所错漏,但总体是不会差太多的
这样四条斥重金打造的国防线,原本是可以发挥极大作用,给予日军极大杀伤的,如果能有十到二十个师依托国防线设防,日军很难迅速越过国防线,然而由于蒋委员长大战略上的严重失误,这四条国防线却几乎没有发挥作用。
十九大队在徐家滨遇到的绝非偶然现象,在苏州附近设防的51师以及在常熟附近的部队全都遇到了类似的情况。
由于不知道工事的具体方位,官兵们只能到处乱挖封土包,结果把不少坟包都给挖了,就算挖到了工事也没有钥匙,还是进不去工事,也有少数乡、保长没跑,把钥匙给了部队,结果因为长时间没保养锁孔早已生绣,照样打不开
沿吴福线修建的大量永固工事,最终能够启用的只有极少数,就极少数被启用的永固工事,也基本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因为再坚固的工事也要人守,而这些从淞沪战场上溃败下来的,斗志早已荡然无存了。
说起来,吴福线上的工事多多少少总还算是发挥了一点作用,最让人遗憾的是嘉乍、海嘉这两条国防线,由于日军在金山卫的登陆太过突然,当时主力全都已经调往沪西,所以日军几乎是兵不血刃就越过了这两条国防线。
等到南线日军高歌猛进绕过太湖南岸、攻陷宜兴,最后一条也是最坚固的国防线锡澄线也没法继续坚守了,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川军在广德、泗安死死挡住了南线日军,江阴要塞也牢牢锁住了长江,才为主力的撤退赢得了时间。
到十一月下旬,从淞沪战场上撤下来的主力基本都撤退到了吉安、滁州。
这时候蒋委员长在召开了三次幕僚会议之后已经下定决心要死守南京,以唐生智为总司令长官的南京卫戍司令部也正式挂牌,不过当时隶属于卫戍司令部的部队除了宪兵总队,就只有71军、72军以及78军了。
第71军、72军以及78军虽然都是军级建制,可每个军其实都只辖1个师,分别是87师、88师以及36师,说白了南京卫戍司令部其实就是原京沪警备司令部的老底,而且还远不如京沪警备司令部,因为京沪警备司令部还包括上海保安总队、上海警察总队以及江苏保安四个团,而且还都是齐装满员的部队。
这么丁点部队当然是守不住南京的,于是蒋委员长问唐生智,你还要哪个部队
唐生智跟蒋委员长争当老大争了几十年,可谓老奸巨滑,对蒋委员长的性格更是了如指掌,便反问蒋委员长:中央军校教导总队你带走不
蒋委员长心里哆嗦了一下,咬着牙说,给你了
唐生智又问,俞济时的七十四军你还带不带走
蒋委员长一咬牙、一跺脚,说,七十四军也给你留下这么一来蒋委员长最嫡系的几支部队可都留在了南京,他心想,可不能让这几支部队拼光,还得给他们留下炮灰部队,于是粤军66军、83军还有徐源泉第2军团也被划给了唐生智
对于这样的结果,唐生智是早有预见,手握当时堪称最精锐、最能打的十几个师,唐生智对于坚守南京几个月还是有很大信心的,在他看来有这几个月,日军差不多也应该师老兵疲了,也差不多可以组织兵力反攻了。
如果能在南京完成绝地反击,那他唐生智就足以名垂青史了
于是在月27日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唐生智大义凛然地表示,此次守南京,别的他未必能够保证,但有两点他是一定能做到的:其一、临危不乱、临难不苟;其二,没有统帅命令绝不撤退,誓与南京共存亡
第11章死守南京
第74军在吴县苏州、吴江一直坚守到月16日。
直到日军第9、第师团的前哨部队出现在吴县城外,74军才接到战区长官部的命令向武进转进,退到武进后又奉命警戒武进以北直至长江南岸,继续掩护大军撤退,在武进坚守三天后撤往丹阳,遂即大踏步后撤,在淳化镇作短暂休整。
此时南京卫戍司令部早已经成立,唐生智也已经走马上任,南京卫戍司令部的建制表上也已经出现了74军的番号,不过刚刚撤到淳化镇的74军官兵们并不知道这件事,他们还满心期望着能够跟别的部队一样撤到后方进行休整。
当王耀武、冯圣法带着51师、58师所有旅团以上主官到74军军部开会时,众人讨论最多的也是退到哪里去整补
淞沪会战是74军成军之后的第一仗,在上海以及撤退途中与日寇血战85个昼夜,累计毙伤日军4000余人,战绩不可谓不辉煌,但同时74军自身也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全军累计伤亡逾万人,其中阵亡四千余人。
51师、58师全都已经伤筋动骨,武器装备的损失尚在其次,关键是在老兵大量伤亡之后,新补充进来的壮丁连枪都没摸过,从而造成了战斗力的严重下滑,而且淞沪会战打到现在74军就连停下来喘口气都没时间,全军官兵身心俱疲、实在是不堪再战了,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