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去读读小说网>女生言情>大明政客> 分节阅读 36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36(2 / 2)

苏天成头上冒出了冷汗,心想你翁同章的胃口也太大了,这平阳府的农户,都种植甘薯,将苏家全部的甘薯拿去,都是不够的。

不过他也明白,翁同章也就是这样说说,说不定有哪一家的士绅大户,或者是好几家找到了翁同章,提出来了要求,明年也要种植甘薯的。

“恩师一心为民,学生铭记在心,学生决定捐献给府衙两千石甘薯。”

翁同章有些没有控制住,竟然站起来了。

他本来想着,自己这样说了,苏天成能够捐献五百石左右的甘薯,就算是非常不错了,想不到开口就是两千石,甘薯在平阳府,暂时是无价的,也就是说,卖到一两银子也不稀奇,不知道有多少人想着购买,但苏家的佃户,坚决不外卖,这也说明了,苏天成先前做的那些事情,是得到了佃户高度崇敬的,已经让所有佃户,死心塌地了。

两千石的甘薯,可以做不少事情了。

关键还不在于这两千石甘薯,核心是苏天成的态度,这小子聪明灵活,出手大方,的确是可造之材。

“好,好,坤元有这等的想法,老夫真的是很欣慰啊。老夫也是要提醒你啊,乡试在即,你要出发了,可不要耽误了。”

“学生准备后ri就出发的,明ri安排府里的下人,将两千石甘薯送来。”

“这不行,怎么能够叫你送来啊,明ri一大早,老夫安排户房的司吏和典吏,专门来做这件事情,对了,就要刘大华负责这件事情。”

两千石甘薯,按照价格计算,顶多是一千两银子左右,能够得到翁同章如此的重视,苏天成还是很高兴的,他捐献两千石的甘薯,还有其他的目的,父亲苏化文购买雷家府邸和土地的时候,翁同章岂能不照顾啊,只要随意说几句话,多的银子都可以赚回来的。

回到府里之后,看见正在等待的苏化文和苏天然,他说出来了捐献甘薯的事情,苏天然倒是没有什么感觉,苏化文脸上显露出来了肉疼,两千石的甘薯啊。

不过,苏天成随后说出来购买雷家府邸和土地的事情,可以适时的找到知府大人之后,苏化文恍然大悟,笑的很是开心,说苏天成这样做很好。

接下来的事情,不需要苏天成co心了,自然有苏化文安排,他找到了苏平阳,专门商议了,搬运两千石的甘薯,虽然说知府大人说了,会派人来运送的,但这样的事情,苏府还是要自觉一些,主动的运送过去,反正距离也不远。

苏天成已经在做出行的准备了,郡试在七月三十ri举行,他不需要参加,直接参见八月初九开始的乡试,就可以了,本来是打算七月二十ri出发的,现在可以推迟几天了。

不过他的决定,遭到了苏化文的反对,苏化文认为,乡试是大事情,必须要早点到太原府城,以防出现意外,好多的生员,包括监生,已经赶到太原府城了,苏天浩早就回到了太原府城,认真做准备了。

苏俊、苏二童以及王大治,跟随苏天成到太原府去,护院由马华彪负责,护院的人数已经增加不少,但苏天成还是有些不满意,尚不到三百人。

农民起义军在陕西的泽州聚集,二十万人马,声势浩大,震动了朝廷,三边总督杨鹤,因为坚持招抚的政策,导致出现这样的局面,遭遇了弹劾,被朝廷免去了职务,投入了大狱,延绥巡抚洪承畴接任三边总督,着手对流寇的剿灭。

洪承畴的政策完全不同,坚持全力清剿、以剿坚抚、先剿后抚的方针,就是身为杨鹤的手下,也是坚持自身的观点,在崇祯三年的时候,杀掉了好几万的投降的流寇,如今,朝廷启用洪承畴,开始全力剿灭流寇。

其实苏天成是赞成洪承畴这样的做法的,不管洪承畴是什么样的人,历史上是什么样的评价,至少在这件事情上面,是有着一定的远见的。

当然了,这些事情,距离还是有些遥远了,苏天成感觉到庆幸,农民起义军在泽州聚集,平阳府幸免了,这是天大的好事情,苏天成能够有时间,快速的组织起来一支护院队伍,他相信,有了钱财和粮食,不要多长的时间,就能够组织起来一支强悍的护院队伍,这支队伍,今后将跟随他建立不世的功勋。

第六十二章神秘队伍1

马上要到太原府,去参加乡试了,苏天成还是有些激动的,不管怎么说,这都是自己穿越以来,最为重要的一步了,借助官府的力量,壮大自身,改变历史,是最为便捷的路径,前世身为公务员,他是深切明白这个道理的。

按照明朝的规定,一旦考中举人,就可以当官了,当然,举人不受重视,就是吏部授官,也就是从九品主薄之类的官员,能够做到从八品的县丞,已经是很了不起了,而且还要在国子监挂名,等候出缺。

考中举人,一般都要参加来年chun季的会试,会试在京城举行,礼部主持,时间是二月,又称为礼闱或者是chun闱,考中之后,成为了中式进士,俗称为贡士,接着就是参加殿试了。

殿试之前,依旧要进行一次复试,防止有人滥竽充数,殿试的时候出丑。

参与殿试的贡士三百人左右。

殿试无落榜之人,分为三甲,头甲三人,头甲一名为状元,二名为榜眼,三名为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六十七人,赐进士出身,余下的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最为显贵的当然是头甲三人了,吏部直接授官,一般都是做翰林官,状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的品秩,榜眼和探花被授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

二甲和三甲还要经过馆选,多进入翰林院,授予庶吉士,暂时没有品秩,按照要求修业三年,再根据成绩授予官职。

当然,这是明初的规定,到了现在,早就没有依照这些规矩来了,只要是参与了殿试的读书人,都是可以直接授官的。

这也是根据实际情况来的,能够通过乡试、会试,参与殿试的贡生,年轻的不多了,好多都是一大把年纪了,你如果叫他们继续在翰林院修业三年,白白耽误了时间不说,可能也失去了早先的那一番雄心壮志了。

明末的党争非常的厉害,翰林院的修撰、编修和庶吉士,都是众多官员拉拢的人选,进入翰林院,身份是非常尊贵的,内阁大臣,包括六部尚书,左右都御使,全部都是翰林院出来的,这几乎成为了惯例。

苏天成的认识,还是有些固定,带有一定的正统思想。

虽然说乡试不是最后的目标,但却是最为关键的一步,通过了乡试,成为了举人,身份就彻底转变了,进入了士绅队伍,受到所有人的尊敬。

生员虽然也是读书人,但实际是没有多大地位的,在农民和普通人的眼里,好像很是了不起,但在官僚的士绅的眼里,什么都不是。

苏天成很是谨慎,不敢表现出来丝毫的自大,尽管有着几百年的历史经验教训。

吃饭之后,苏天成带着王大治和苏二童,到大街上去溜达。

盛夏季节,出来走走看看,也能够清凉一下。

路过一处的茶楼,苏天成突然来了兴趣,想着进去坐坐。

茶楼生意最好的时间,就是早上和黄昏时节。

此刻,茶楼里面的人是不少的,有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