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死紫金梁,众人没有异议,毕竟是流寇最大的首领,不可能赦免,但在处理紫金梁下属的问题上面,出现了问题。
唐世济率先发言了。
“皇上,臣以为,流寇大多是驿卒、饥黎、难民,本是良民,只不过因为饥寒交迫,食不果腹,故而造反,为体现我大明怀柔之心,臣建议,仅处死匪首紫金梁,余者可赦免,以此来分化瓦解诸多流寇,让他们明白皇上之苦心。”
朱由检赞许的点头,接着,周延儒和温体仁,都发表意见,表示赞同了。
苏天成感觉到了不对,按照这样的处置方式,有重大问题,若是紫金梁手下的五十余骨干,都赦免了,无异于放虎归山,留下了巨大的后患,这些人,绝不会做良民,出去以后,一样会造反的,他们的想法,已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不愿意过平静的生活了。
而且,这些人都是有号召力的,若是南京羁押的五千俘虏,也一律赦免了,可以预计,不就之后,另外的一个紫金梁,马上就出现了。
苏天成有些后悔,早知道这样的情况出现,当初就应该斩杀这些骨干。
眼看着众人都是赞成了,朱由检准发话了,苏天成顾不上许多,开口说话了。
“臣不赞同如此的处置意见,臣以为,不能够赦免,紫金梁以及紫金梁的骨干,悉数应该斩首,不可姑息,否则就是养虎为患,为害我大明。”
在太和殿里面,苏天成是没有资格发言的,他说出来这番话,所有人都愣住了。
有给事中准备出来弹劾。
傅友亮率先出列了。
“臣以为,苏大人说的有道理,虽然在大殿之上,不该随意开口,可苏大人是为了朝廷,臣赞同苏大人的意见。”
众人再次感觉到吃惊了,不久之前,傅友亮曾经弹劾苏天成,现在又支持苏天成了,这是什么道理啊。
苏天成看了看傅友亮,接着看了看周延儒,若有所思的低下头了。
看着辩论即将开始,朱由检终于发话了。
“苏爱卿,你为何出此言啊”
“臣有两条理由,第一,碗米养恩人,斗米养仇人,流寇确实是驿卒、饥黎、难民,本是良民,造反之初,因为饥寒交迫,无法生活了,这可以理解,可一旦他们形成了势力,习惯了四处劫掠的生活,他们的心xg,已经发生了根本xg的改变,他们不再满足于平静的生活,时时刻刻渴望获得权力,甚至想着自立为王,威胁我大明的江山,若是有机会,他们必将再次造反,朝廷的赦免,不能够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必将再次成为我大明的心腹之患。如此情况下,再和他们谈论朝廷的恩惠,无异于对牛弹琴。”
“第二,对待敌对势力,依靠的是铁血手腕,绝非怀柔政策,如今我大明,外有后金的so扰,内有流寇作乱,朝廷应该用不一般的手腕,降服内乱,臣的建议是,对那些作乱的流寇首领,以及他们的骨干成员,格杀勿论,绝非用怀柔的政策。近些年灾荒连连,皇上仁慈,认为流寇都是我大明的子民,饥寒交迫,无奈之下造反的,臣深切体会皇上仁慈之心,但流寇已成气候,他们攻破城池的时候,可否想到了皇上的苦心,可否愿意释放我大明的官吏,没有,他们都是赶尽杀绝,连家眷都不放过,此等的贼子,绝非善类,不可轻饶。”
“综上所述,臣以为,对紫金梁以及其骨干成员,全部斩杀,南京羁押的五千流寇,视情况区别对待,那些贼心不改之徒,照样是格杀勿论。”
大殿里面,引发了嗡嗡的议论声。
朱由检陷入了沉思之中,的确,朝廷采瘸柔政策,不是一天两天了,可效果很不好,杨鹤就是因为贯彻这样的思路,结果致使流寇降而复反,被免去三边总督。
“臣以为,苏大人的理由是成立的,朝廷采瘸柔政策,本是皇上仁慈,可流寇贼心不死,不体谅皇上的苦心,拿了朝廷的银子,转过身后,依旧造反,我大明的官吏,惨遭他们的杀戮,我大明的子民,遭遇他们的蛊惑,如今的灾荒,依旧存在,若是放虎归山,这些人继续造反,必将给朝廷带来更大的麻烦。”
周延儒居然站出来了,赞成苏天成的意见。
见到这样的情景,温体仁不甘示弱,也开口说话了。
“臣以为,苏大人的建议,确实可行,对待流寇,不能够心软,不能够留下后患。”
出现了这样的情形,苏天成有些迷惑了,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了,周延儒和温体仁两人,本是死对头,怎么都赞成自己的意见了。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
第二百一十一章江宁营
朱由检下旨的时候,脸上有不忍的神sè,看见了这种情况,苏天成暗暗下定了决心,今后和流寇鏖战,绝不手软了,遇见那些首领,包括他们的骨干,不要想着什么献俘了,直接斩杀,看样子,朱由检还是心慈,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赦免了这些流寇了。
大明已经是千疮百孔,经不起这些折腾了。
接下来,自然是奖赏的事情了。
这牵涉到了敏感的话题,吏部尚书和左都御史,一直都没有确定下来,如果仅仅是江宁县巡检司的军士,立下了功劳,这还好说一些,但南京两大营,包括安庆卫的军士,也立下战功了,有功必然要奖赏,何况是这么大的功劳。
商议到奖赏的事情,苏天成有些嘀咕了,自己是不想到厩来的,而且也不想离开江宁县,好不容易在那里开头了,要是这个时候离开,等同于釜底抽薪,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微妙的局势,从一开始就出现了。
朱由检直接提出来了,南京兵部尚书、直浙总督、参赞军务唐世济,剿灭流寇有功,出任左都御史。
南京兵部尚书,和左都御史,品秩是一样的,都是正二品的大员。看上去好像是平调,而且南京兵部尚书。是南直隶的一把手,但这里面的悬殊,是很大的。
厩的六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进入了权力的核心层了,而且下一步的发展,就是进入内阁,但南京的兵部尚书。没有这样的可能,南京远离běijg,已经被排斥在核心权力层外面了。南京的六部和都察院,说起来好听,实际上是将一些失意的官员,安排过去的。严格说,南京兵部尚书。虽然是南直隶的一把手,和各省的巡抚,没有太大的区别。
所以说,这样的安排,等于是让唐世济,直接进入了核心权力层了。
这是朱由检直接提出来的。没有听取周延儒和温体仁的意见。
曾经担任工部尚书的李长庚,提名出任吏部尚书。
这两个关键的职位,很快确定下来了,接下来就是南京兵部尚书的人选了。
依旧是朱由检直接提名,原兵部左侍郎范景文。因父丧守制,守制期满。出任南京兵部尚书、直浙总督,参赞军务。
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周延儒都没有发表意见,更没有表示反对。
这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