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为官,在如今的形势下,似乎有些遭遇贬斥的意思。
苏天成不是这样看的,实际上,在地方上做出来了成绩,更加的重要,通过自身的实践,掌握一些情况,远比在厩听人家说,要强百倍的。
徐尔一这样的官员,认识有些固定了,到府州去,知道了下面的实际情况,也能够更加的清楚,朝廷里面官员的考虑,有哪些不合适的地方。
“坤元,你真的是这样看的吗”
“学生的确是这样想的,要不是面对恩师,学生是不会说这样的话的,好多人都认为,外放不是光彩的事情,学生不赞同这样的认识,若是不能够熟知下面的情况,高高在上,提出来的意见建议,比一定是合适的,真正了解下面的情况了,感同身受,说出来的话,肯定是不一样的。”
“嗯,你的这种认识,很有道理啊,当初你要求外放,我确实有些不理解,如今看来,你在江宁县,做出来了很多的事情,要是留在了厩,这些事情,根本不可能做好的,看看陈于泰和吴伟业两人,和你比较起来,就有了不小的差距啊。”
“恩师提到了陈于泰和吴伟业,有邪,学生不得不说啊。”
“有什么想法,你尽管说就是了。”
“朝廷内部的争斗,学生也是知道一些的,学生以为,陈于泰和吴伟业,都沉湎到这些争斗之中了,这样的情况下,怎么可能做事情,若是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若干年之后,好像是磨砺出来了,可这种变化,是很可悲的,仅仅是熟悉了官僚之间的勾心斗角,却没有想到去实实在在的做事情,此等的情况,就算是进入了内阁了,又能够做出来多大的成绩。”
徐尔一看着苏天成,有些不敢相信了,苏天成居然会说出来这样的话语。
“恩师,学生说的,都是肺腑之言,学生以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若是我大明朝的府州县,不能够自给自足了,不能够给朝廷上缴赋税了,朝廷如何的维持,若是所有的官吏,想到的都是留在厩,无人愿意外放,视外放为耻辱了,谁还愿意在府州县做事情,说的更加的直白一些,府州县的官吏,脑子里面想到的,都是升官发财,不想着做事情,不管不顾老百姓的死活了,此等的情况,会动摇我大明朝的根本的。”
好半晌,徐尔一才开口说话。
“坤元,你的这番话,令我感受颇深啊,是啊,若是我大明朝的官吏,脑子里面,想到的都是自己的利益,若是那些士绅富户,也是为着自身考虑,朝廷如何的维系啊,真的想不到,我一把年纪了,还要依靠你来说服啊,也好,我这就上奏折,请求外放。”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
第二百六十一章关键的交谈
宫里的太监终于来到官驿。
苏天成已经在官驿等候五天时间了,他几乎要失去信心了,当初跟随范景文和王道直来到厩,本来就是猜测这是皇上准许的,可能会召见自己,来到厩之后,马上给朝廷上奏了折子,请求见到皇上,看着时间一天天过去,这种猜测开始出现了漏洞。
好在太监终于来了。
苏天成很是高兴,塞给了太监十两黄金。
或许是这十两黄金的作用,一路上,太监的脸上,一直都带着笑容,虽然话语很少,但关键的要害说出来了,原来自己到紫禁城,是在养心殿觐见皇上。
这可是不一般的安排了,能够在养心殿得到召见,一般都是朝廷三品以上的高官,才有这样的荣耀,而且在养心殿交谈,气氛显得随和一些。
早朝已经结束了,苏天成跟随太监,直接倒了养心殿,一路上,没有谁阻拦。
在养心殿外面,等候了大约半刻钟的时间。
温体仁等内阁大臣从养心殿出来的时候,看见了苏天成。
温体仁的脸上,带着亲切的微笑。
“苏大人,到厩来了。”
“禀大人,下官到厩来,吊唁徐阁老,想着机会难得,拜见皇上,还要多谢大人成全。”
温体仁的笑容凝固了一下,这个凝固的表情,一闪而过,稍不注意,根本就不可能知道的。不过,这个凝固的表情。已经提醒了苏天成。
“呵呵,好啊,到厩来了,确实是要拜见皇上的,不过皇上事情繁杂,苏大人能够有这样的机会,实属难得,这也体现了皇上对苏大人的看重啊。”
“下官明白。一定尽心竭力。”
朱由检的脸有些红,看样子是遭遇了什么争论的,能够让朱由检有着这样的表情,也不是简单的事情,想到刚刚出去的温体仁,他忽然觉得,朝廷自此多事了。
“臣江宁县知县苏天成。拜见皇上。”
见到了朱由检,自然是要跪下的,天地君亲师,这方面,苏天成没有什么不适应的,就说几百年之后。见到了上面的领导了,虽然说没有下跪磕头,但内心那种卑躬屈膝的态度,比之下跪还要厉害的,如今见到了朱由检。虽然说跪下了,但内心的感受。是完全不相同的。
如此近距离的接触到朱由检,这是第一次。
按照正史的记载,朱由检是非常不堪的,才大志疏,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生xg多疑,自身的xg格缺陷,导致了大明朝的灭亡,似乎下面的大臣,全都是忠心耿耿的,特别是东林党和复社的一帮大臣,因为遭遇了打压,不能够施展才华,无力回天了。
可笑的是,东林党的党魁,在大明朝灭亡之后,以最快的速度,投降了满清。
记叙历史的,是明朝的遗老,这些人,为了拥护东林党和复社,为了卸去自身的罪责,能够怎么样的描述历史,这是不用多猜测的。
很少呆在朱由检的身边,也从来没有直接的进谏,上次斩杀紫金梁及其手下,不过是激动之余说出来的话语,所以说,苏天成不是太了解朱由检。
但是,凭着自己的亲身经历,看见大明朝各地出现的情况,近距离的接触了张溥、钱谦益、黄道周、孙传庭等人,苏天成相信,朱由检绝不是某些正史记载的那样不堪。
朱由检登基的时候,不过十六岁,这样的年纪,能够知道多少的事情,能够做出来什么样英明的决定,还不是要依靠下面的大臣,在剿灭魏忠贤的事情上面,朱由检体现出来了不一般的决断,仅仅从这一点出发,朱由检就是不错的。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