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捣乱,或许这个问题说出来,诸位觉得好笑,这不是能够选择的事情,可我觉得,还是不要动他们,若是陕西上上下下,都是铁板一块了,我们可能就真的有危险了啊。”
苏天成说出来这番话的时候,众人都沉默了。
这里面的意思,谁都是明白的。
文华殿,质询还在继续。
该说的说的差不多了,就等着孙承宗发言了。
孙承宗站起来了,他七十五岁了,皇上特意下旨,不管在什么时候,孙承宗都是可以坐下的,这是恩赐,更是表现出来对孙承宗的看重。
“皇上,臣这里有一份信函,乃是陕西巡抚苏天成大人寄来的,臣还请皇上恩准,在此宣读一下。”
朱由检点点头。
“好,就请杨爱卿宣读一下,孙爱卿年纪大了,还是注意身体。”
看到朱由检这样的态度,温体仁的心开始下沉,自己说了那么多,点到了关键的地方,可皇上依旧没有什么表现,而且还是关心孙承宗的身体,看来孙承宗早就有准备了,而且贺皇上之间,肯定是有什么交流了。最要命的是,苏天成写来了信函。
想到了苏天成的能力,温体仁感觉到,自己可能走错了这一步。
杨嗣昌开始宣读信函了。
随着杨嗣昌的宣读,文华殿里面,慢慢的安静下来了。
苏天成的这封信,一半意义上说,是辩解信,为孙承宗辩解,也为自己的行为做出来说明,另外一半的意思,是总结历史的教训,细数了历朝历代猜忌形成的悲剧,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比如说南宋的岳飞、秦朝的蒙括等人。
苏天成最后做出来的总结,认为猜忌是可以存在的,人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但这种猜忌的目的,是要出自于对皇上的忠心,对大明朝的负责,若是这种猜忌,带有了个人的目的,那就存在很大问题了,其心不正,所动悉邪。
苏天成坦诚了自身的担忧,但明确表示了,自己是忠于皇上、忠于朝廷、忠于大明的,内心的想法,是让大明立于巅峰,至于说诸多的猜忌,没有想到那么多,万一有人认为自己有异心,可以到陕西来查证,也可以令自己进京接受质询。
信函宣读完毕之后,朱由检开口了。
“孙爱卿,你有何要说的,尽管说出来。”
“臣感谢皇上,得知这些弹劾奏折的时候,臣曾经想着离开朝廷,人生七十古来稀,臣这么大的年纪了,不想搀和到这些是非之中了,不过臣深受皇上的恩典,如此不负责任的离开,他日到地下去了,也是一种耻辱,故而臣想过了,必须要说清楚这里面的事情。”
“臣没有谋反的想法,至于说若干年之后的情形,臣也想过了,臣很想问问温大人,你身为内阁首辅六年时间了,是不是权势滔天啊,若是按照老夫的理解,再过一段时间之后,你的门生遍天下,我大明岂不是都知道你温大人,不知道皇上了。”
“这等的理论,臣实在不明白,为什么会从内阁首辅温大人的嘴里说出来,我等效忠皇上,竭尽所能,做好事情,乃是本分,若是在做事情的过程中,时时刻刻都想着自身的利益,如同苏天成所说的,其心不正,那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
“臣从未有此等的想法,臣相信,苏天成也不会有此等的想法,苏天成写给臣的所有信函,臣都奏报给皇上了,皇上也看过这些信函了,臣可以拍着胸脯说,这些信函,悉数都是关乎我大明发展的。”
“臣有一句话,本不该说,谁自身的心术不正,就可能用此等的眼光去看待他人,去揣测他人,心底无私天地宽。”
“皇上,臣说完了。”
温体仁的脸色发白,身体摇晃了一下,他绝不想不到,会是这样的结局。
朱由检看了看孙承宗,慢慢开口了。
“朕看今日的质询很好,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朕希望诸位爱卿,都要向孙爱卿一样,时时刻刻记挂朝廷的事情,时时刻刻想着我大明的发展,诸位能够团结一致了,何愁百姓不能够丰衣足食,何愁流寇不能够剿灭,何愁不能够收复辽东地域。。。”
温体仁被人扶着走出了文华殿,他的内心一片冰凉,看来自己要知趣了,早点提出来辞呈,免得被皇上撵出了内阁和朝廷,颜面尽失。
第五百五十二章推辞未果
朱由检下定了决心,要跟换内阁首辅了。
可他遇见了难题。
朱由检一直都记得苏天成举过的例子,大明朝廷需要的是能够力挽狂澜的内阁首辅,不是修修补补的内阁首辅,如今的情况是,陕西正在出现一些变化,但内阁对出现的这种变化,很是淡漠,甚至没有基本的态度,朝廷里面,没有谁感兴趣,甚至有人认为,陕西的改革,就是瞎胡闹,反正陕西的地位不重要,就算是彻头彻尾的改了,也没有多大的事情。
若是想着在大明推动改革,最大的困难,要数南方了。
朝廷里面的官员,绝大部分都是南方人,各自在家乡有着不小的势力,而且这些官员,非常注意维护各自在家乡的利益,加上南方的条件不错,和北方比较起来,普遍都富裕一些,这也是陕西进行改革,很多人不关心的主要原因。
北方的条件差一些,例如说陕西,在苏天成去之前,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朝廷好些年都不能够收缴到赋税了,还需要倒贴银子,否则一些官府就无法维持了,这样的地方,根本就没有谁会去关心的。
不管是陕西的改革,还是江宁县、河南府的变化,都没有能够在朝廷里面,引发太多的注意,这与内阁有着直接的关系。
朱由检明白,想在大明各地推行改革,或者说是做好相关的准备,就必须要制造出来一定的氛围,不说支持改革的官员占上风,但至少需要有这样的一股力量。
文华殿的质询,震撼了朱由检,他感觉到了改革的艰难。孙承宗和苏天成无疑属于改革派,但被人弹劾,甚至说要谋反,如果自己没有态度,不能够坚决的予以支持,大明朝不可能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朱由检的才能不是那么杰出。算不上优秀的帝王,但他的出发点是好的,登基以来,时刻想到的,都是大明朝的发展,都是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这么多年以来,他依靠和相信了很多的大臣,结果往往是失望的。直到崇祯六年以后,情况慢慢出现转机,这一切,都是因为出现了一个苏天成。
出现这样宝贵的转变,朱由检当然想着坚持下去,扩大这种可惜的局面,可惜遇见的压力非同一般,从目前的情况看。推行有些政策,还真的不合适。
但更换内阁首辅。让坚持改革的孙承宗出任内阁首辅,至少能够营造出来很好的氛围,为今后的改革做好准备。
孙承宗已经知道了这层意思,但写来了奏折,力辞出任内阁首辅。
不出任内阁首辅的原因,就是因为年纪大了。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