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视察,很快结束了,无他,苏天成下去看人家收割的时候,阵势太大了,农民连知县都难得见到,更不要说见到巡抚大人了,所经过的地方,就是在田地里忙活的农民,都要赶快走到路上,行跪拜礼,苏天成本不想扰民的,就是想着看看田地里丰收的情况,可惜这样的目的是达不到的。
七月下旬,喜讯不断传来。
西安府、汉中府、延安府、凤翔府、庆阳府和平凉府,粮食都获得了丰收,临洮府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稍微差一些,粮食的产量稍微低一些,但也是不错的,唯一不行的就是巩昌府了。
巩昌府的知府是陈于泰,当初牛二一行到巩昌府去推行甘薯和玉蜀黍种植技术的时候,陈于泰就是不大接受的,认为陕西这个地方,历来都是种植小麦的,突然决定要种植甘薯和玉蜀黍,要是不能够成功怎么办,所以说,在推行种植技术的时候,没有大力支持,牛二等人当然能够看得出来,那个时候,他们到各地都是受到欢迎的,看见巩昌府是这样的情况,也就没有多停留。
如今结果出来了,巩昌府所辖的地域辽阔,粮食不能够丰收,官府得到的收入,自然就少了很多了,巡抚衙门和苏天成可不会实行包干制的,地域xg的差异肯定是存在的,若是因为官府的原因,导致了收入的减少,这是需要自行承担责任的。
按说粮食收成不是很好,陈于泰应该主动到巡抚衙门,至少要表明自身的态度,表示自己当初的决定是错误的,可惜苏天成没有看见,陈于泰一直都没有到咸阳来,来禀报巩昌府情况的,是知府的副手同知。
苏天成再次感觉到了不舒服。
作为一名穿越人士,他很清楚,想着天下大同,那是不可能的,陕西境内,存在一定的反对力量,这能够令自己清醒,也可以让皇上和朝廷放心,所以他不会要求铁板一块,但有一个方面,那是必须坚持的,就是巡抚衙门发出去的命令,府州县必须要执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事情,绝对不能够出现。
考虑到陈于泰是殿试状元,和自己是同窗,苏天成写了一封信,带到了巩昌府,这封信写得很是简单,告诉了陈于泰,今后巡抚衙门做出来的决定,府州县必须执行,就算是有什么反对意见,没有得到朝廷的敕令和皇上的旨意之前,依旧要按照要求做事情。
这件事情,也令苏天成开始清醒了,很多的读书人,士大夫,士绅富户,他们的认识是固定的,一直都是高高在上的,他们不大可能将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而且这个阶层,有着一套固定的东西,说这些规矩是迂腐的也好,陈旧的也好,人家就是按照这些规矩来做事情的。
若是想着慢慢改变大明朝的现状,完全依靠读书人,可能是行不通的。
难怪古往今来的成大事者,身边都有一帮忠心耿耿的人,都是跟随多年的,这样才能够保证令行禁止,才能够保证大家都是一条心。
粮食丰收,带给苏天成的不仅仅是喜悦,还有很多的思考,大明朝的现状就是这样,完全推翻这样的现状,可能xg是不大的,若是想着发生根本xg的改变,只能够从最上面做文章,盯住朱由检的可能xg不大,那就只有盯住太子朱慈烺了。
朱慈烺是崇祯二年出生的,崇祯三年二月,刚满一岁的时候,被册立为太子的,如今也不过九岁,正在接受教育的阶段,如果能够给朱慈烺灌输诸多的理念,更多的依靠制度来治理国家,才有可能保证大明朝真正的繁荣富强。
不过这也就是苏天成的一些想法,万万年的打算,他是没有的,只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看着大明朝兴旺起来,就算是很不错了。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五百五十五章流民的警示
感谢星汉马、陌生友人、笨笨熊、胡不归0831投出了宝贵的月票,谢谢了。
看着奏折,苏天成皱着眉头,显得很是无奈。
坐在一边的渠清泽,看见了苏天成的神情,开口说话了。
“大人,下官以为,出现这样的情况,也不是什么坏事情,只不过陕西各地刚刚丰收,此等的情况,还是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去应付的,是不是给各府州县提出来要求,必须要妥善解决此类的情况。”
“老渠啊,不是那么简单啊,要说陕西各地,老百姓根本就不富裕,官府也没有应付这等事情的能力,陕西才刚刚开始复原,老百姓刚刚能够安定下来,骤然出现这件事情,有可能让前面所做的一切,完全散失作用啊。”
“可这样的事情,若是不管不顾,也有可能出现问题啊。”
“说的是啊,这让我想到了,若是仅仅陕西一地致力于民生建设,恐怕是杯水车薪,河南府的张溥也多次给我写信了,诉说困难,我本还有些不相信,现在才开始明白,张溥是真的有些难以承受了,看看江宁县,为什么能够应付此类的情况,那是因为南直隶普遍条件都不错,老百姓基本能够维持生活,可这里的情况,就不是如此了。”
苏天成这样说,渠清泽也是哑口无言了。
宁夏卫、榆林卫以及延安府、汉中府、平凉府、庆阳府、临洮府等地,都发来了紧急奏折,说是有大量的流民进入,官府骤然感觉到压力,难以应付了,这些流民的境况很不好。急需得到救济,否则难以维持,几个地方的官府,都是在勉力维持,购买粮食,设立粥场。可流民的数量实在是有些庞大,长期如此,肯定是不行的。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