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去读读小说网>女生言情>大明政客> 分节阅读 474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474(1 / 2)

和天津,都是可以选择的,依照大明那个崇祯皇帝的心思,能够保持住稳定,就很不错了。

就在苏天成准备组建水师的消息传来之后,范文程经过了认真的思考,迅速提出来了建议,建议皇太极给崇祯写信,主要说到握手言和的事情,言语低调一些,姿态放得低一些,尽管承诺双方修好,而且要求大明朝在大凌河城展开互市,双方能够平等的进行商贸交易。

范文程的这个建议,的确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旦大清国和大明朝握手言和了,大明朝廷里面的那些文武官员,肯定会提出来建议,减少军费的开支,勉强维持辽东的军饷就不错了,至于说建设水师,可能性就不大了。

不过范文程没有绝对的信心,因为那个时候,大明朝的内阁首辅是孙承宗,这个孙承宗熟悉辽东的情况,曾经和大清国交过手,可谓熟悉边关的形势,也知道防御的重要性。

如今的情况不同了,孙承宗去世了,可以说孙承宗是大明朝廷里面,对辽东情况最为了解的大臣了,按说大明朝廷,会出现变化的。

皇太极有自己的分析,他也清楚,这方面的分析,范文程的建议还是要准确一些的,范文程毕竟是汉人,对于汉人的秉性更加了解。

孙承宗的去世,对于大清国来说,肯定是一个机会,至于说能够做什么,应该怎么做,皇太极暂时没有想到,他估计,范文程一定也在考虑这个问题。

自从范文程提出来叶布舒出任大清国水师副统帅以来,皇太极对范文程更加的器重,也有意让这种器重,在公开场合表现出来,譬如说有大臣奏报事宜的时候,他会要求首先征求范文程的意见,若是范文程没有什么提议了,就可以直接实施了。

皇太极这样做,当然有自身的目的,可以说,范文程的那一次建议,得罪了代善和多尔衮,甚至包括阿济格,济尔哈朗是怎么想的,皇太极不是很清楚,从朝鲜回来的多铎,知道这个事情之后,肯定不会高兴的,可以说,范文程为了自己,为了皇权的稳固,已经得罪了很多的皇亲国戚了。

这样的情况下,皇太极必须要表明态度,大力支持范文程,这是做给大家看的。

至于说将代善和多尔衮调出沈阳,倒是从两个方面考虑的,对于代善,皇太极不会特别的信任,总是有所防备的,自己的这个二哥,有些深藏不露的意思,这些年虽然斗志没有多少了,但影响力还是很大的,保不准什么时候起来了,可能就会坏事的,至于说派多尔衮到黑山和松山一带,的确是为了稳固边关的防线,只要多尔衮守住了黑山和松山,沈阳就安若磐石,不用有丝毫的担心。

在皇太极的内心,不会怀疑范文程等人会造反,他很清楚,范文程是汉人,在大清国没有多少的势力,范文程的权力,都是自己赋予的,随时随地都可以收回来,但代善、多尔衮、多铎、济尔哈朗等人就不同了,这些人是皇室中人,手里握有军队,不要说造反的事情,就算是直接继承皇位,也是有可能的。

所以说,皇太极主要防备的,不是范文程,相反,他还可以大量的启用汉人,在大清国举行的科举考试,就是这个目的。

器重范文程,这样做的效果已经出来了,一方面范文程、耿仲明、尚可喜等人,更加的忠心,时时刻刻为大清国强盛努力,另外一个方面,代善、多尔衮等人也明白了,自己会依靠汉人来管理朝政,按照儒家的思想来治理大清国,汉人的地位是必须要稳固的,这已经成为大清国的一项政策。

孙承宗去世了,这件事情,在大清国的朝廷里面,没有引起丝毫的波澜,皇太极甚至专门提起过一次,那些满族大臣,根本就没有什么表现,好像这件事情,与大清国没有丝毫的关系,唯独一部分的汉臣,低下头,没有说什么,但看的出来,是在考虑什么。

皇太极有些着急,他需要知道面对这样的大事情,大清国应该做些什么,而且机会宝贵,不能够轻易失去了。

第七百一十九章精准的分析2

感谢大日天轮投出了宝贵饿月票,感谢不左不右走中间路线的打赏,谢谢了。

皇太极再次来到府邸,令范文程无比的感动,他已经思考好几天了,脑海里面有了满意的分析,准备着专门给皇太极禀报的。

书房的桌上,依旧摆着大量的信函,皇太极随手拿起看了看,都是有关孙承宗的情况的,看见这些信函,他的内心稍微安稳了一些,想必范文程有了比较好的对策了。

目的明确,就没有那么多需要寒暄的话语了,范文程是聪明人,也知道皇太极专门到自己的府邸来,为的是什么事情。

“皇上,奴才这段时间,专门分析了大明朝廷的情况,有了一些想法,正想着禀报皇上。”

“朕也在思虑这件事情,不知道为何,朕已经给那个崇祯写信了,要求握手言和,至今还没有得到消息啊。”

“皇上,奴才以为,大明朝廷不会有消息的,朝里的那些文武大臣,肯定是不会同意的,不过依照奴才的判断,崇祯皇帝肯定是有这样的想法的。”

“哦,文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啊。”

“皇上,崇祯自从登基以来,就是在战乱中间度过的,大明朝的流寇,崇祯元年就在开始造反了,持续十余年,这期间,崇祯肯定是花费了大量心血的,一心盼望着能够剿灭流寇,奴才以为,崇祯肯定是厌烦了厮杀的,因为缺乏军饷,明军大量的造反、叛乱,经过那么长时间的折腾,大明的国力。到了崩溃的边沿,好不容易剿灭流寇了,如今皇上提出来握手言和,尽管说崇祯表面上不好答应,但内心肯定是有这个期盼的。”

“文程说的很有道理啊,朕最近也看了四书五经。感受颇深啊,就说朕吧,也不希望长期厮杀,厮杀必然有伤亡,妻离子散,这等的情形,谁也不愿意看见啊。”

“皇上,奴才以为,孙承宗去世了。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只要抓住了这个机会,一定能够有预料不到的情况出现的。”

范文程说到这里,皇太极的注意力开始高度集中了,他需要了解的,也就是这方面的情况,通过理性的分析,做出来后面的选择。

看见皇太极没有开口。范文程接着说了。

“皇上,奴才已经说过了。崇祯是希望能够握手言和的,这样他也安心很多的,不过朝中的大臣反对,崇祯得不到支持,必定是非常矛盾的,孙承宗没有去世的时候。肯定是坚决反对握手言和的,如今孙承宗去世了,这种支持厮杀的力量,短时间之内就会削弱,奴才是汉人。略微知晓大明朝廷的情况,前两日,奴才还专门询问了怀顺王,得到了很多的启发。”

“大明的文武大臣,能够直言的不多,很多都是按照皇帝的意思来做事情,孙承宗是例外,这也是因为孙承宗的资历不一般,能够直接表达,加之孙承宗熟悉辽东的局势,绝不会同意讲和的,朝廷里面的大臣,肯定是清楚的,也就跟着反对,孙承宗去世了,这样的认识,持续的时间不会很长,只要崇祯表露出来握手言和的意思,一定会有人迎合,慢慢的,主和的声音,就会占据上风的。”

皇太极不断点头,认为这样的分析是精准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