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四十六年至今,不过二十余年的时间,后金鞑子占据了我大明的多少地方,兵力的发展速度是如何的。”
周延儒的脸色有些变化了,杨嗣昌的意思很明确了,后金鞑子发展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得到了蒙古部落的支持,若是相信后金鞑子的议和,不要多长的时间,休养生息的后金鞑子,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周大人不说,那本官就说了,努尔哈赤原来在建州卫所属的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距离沈阳有千里之遥,不过二十余年的时间,后金鞑子占据了我大明所属的千里沃土,至于说后金鞑子的兵力,若不是这次辽东与盖州的惨败,二十余年的时间,兵力发展近三十倍,这是什么样的概念,也就是说后金鞑子每年增加的兵力,都是在以万计的增加,扩充的地方以百里计算,由此可见后金鞑子发展的速度,说到这里,本官就要问周大人了,后金鞑子臣服我大明朝廷,说出来了交出军队吗,说出来了从此不组建自身的军队吗,既然臣服我大明朝廷了,皇太极为什么不能够到朝廷来,皇上圣明,可以让皇太极在朝廷里面为官啊,包括那个所谓的皇太子豪格,同样可以在朝廷里面为官,甚至朝廷可以考虑到部分的满人权贵啊,皇上,臣以为,皇太极若是答应了这些条件,臣完全同意和谈。”
周延儒的脸色终于变化了,杨嗣昌说到的这些事情,他也询问过贾基涵,但贾基涵含糊过去了,这也令周延儒明白了,皇太极所谓的臣服,是有条件的,绝不是完全的臣服,一定程度上说,皇太极还是要完全保留自身实力的,只不过因为考虑皇上的忧虑,周延儒才赞成和谈的,至少在解决了苏天成的问题之后,再来对后金鞑子发起大规模的进攻。
第一千零八十四章廷辩2
感谢13972784935、shenwei67603投出了宝贵的月票,感谢不左不右选择走中间路线的打赏,谢谢了。
杨嗣昌的确是豁出去了,他很清楚朝廷的情况,更明白皇上的心思,可苏天成的信函里面,提到的那些观点,杨嗣昌是完全认同的,他感觉到,自己必须将所有的观点说出来,至于说皇上最终会做出来什么样的决定,那就不是他所能够左右的。
后金鞑子的残暴,给北直隶一带老百姓造成的痛苦,杨嗣昌不会忘记,就算是苏天成有着图谋不轨的心思,但这么多年以来,苏天成从来没有给老百姓造成伤害,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朝廷也不能够轻易放过后金鞑子。
其实杨嗣昌有着这样的想法,由来已久,父亲杨鹤曾经是三边总督,无奈剿匪不力,决策出现错误,被朝廷降罪,投入到大牢,之后虽然放出来了,但从此一蹶不振,郁郁而终,杨嗣昌想着依靠自身的能耐,扬眉吐气,完成父亲没有完成的心愿,总算是得到孙承宗的推荐,一步登天,成为了内阁首辅,可惜他这个内阁首辅,别提有多憋屈了,前面有唐世济、朱审烜,后面有周延儒,偏偏皇上喜欢玩平衡,故意限制内阁首辅的权力,重视内阁次辅发挥作用,让他几乎没有愉悦的时候。
牵涉到朝廷大事的时候,很多时候杨嗣昌是不能够做出来决断的,时间长了,内心的愤懑是可想而知的,而且杨嗣昌专门注意了苏天成的所作所为,内心还是有着一些认同感觉的。当然,杨嗣昌觉不赞成苏天成谋反,但他还是坚持缓和路线的,苏天成做出来如今的姿态,从某些方面来说,皇上和朝廷是有责任的。
杨嗣昌清楚。仅仅凭着这样一个理由,不一定能够说服皇上,甚至说出来再多的理由,皇上也会坚持和谈,但作为内阁首辅,他不会继续沉默了。
朱由检没有开口,周延儒接着开口了。
“杨大人说的有些道理,不过下官以为,后金鞑子既然遭遇了困境。有了俯首称臣的意思,朝廷就要抓住这等的机会,一旦后金鞑子俯首称臣了,你我身为内阁大臣,就应该想到办法,限制后金鞑子的实力,依靠内阁和满朝文武,削弱后金鞑子的实力。为皇上分忧,难道一定要兵戎相见。才能够彻底剿灭后金鞑子吗。”
不得不说周延儒的反应是很快的。
周延儒说完之后,陈新甲开口了。
“皇上,臣本不该多嘴的,不过臣有切身体会,在辽东与后金鞑子交手,遭遇了败绩。臣深感羞愧,兵戎相见消耗是巨大的,臣以为,能够想到其他办法削弱后金鞑子的实力,最好不好兵戎相见。如此可以减轻百姓的负担,亦可以展现我大明的智慧。”
陈新甲刚刚说完,钱谦益也跟着开口了。
“皇上仁慈,一心为百姓考虑,臣赞同议和,通过其他办法削弱后金鞑子,令后金鞑子称帝的臣服。”
只有刘宇亮没有表态了,其实这样的态势,刘宇亮是不是表态,都没有多大的关系了,可惜横下一条心的杨嗣昌,可不会就此屈服。
“皇上,诸位大人都赞同议和,臣还是不同意,恳请皇上让臣说完理由。”
朱由检没有开口说话,鼻子里面哼了一下。
看见皇上这样的态度,杨嗣昌反而安心许多了,若是内阁大臣都是这样的认识,这个内阁首辅不做也罢,众人都说到了,待到后金鞑子臣服之后,想办法削弱实力,可又没有提出来切实可行的办法,这等于是没说,也就是根本没有办法,如此的情况下,一旦议和,担子还是压在他这个内阁首辅的身上,到时候想不到办法,让后金鞑子得到了喘息,实力再次壮大起来,恐怕就不是自己辞去内阁首辅那么简单了。
所以杨嗣昌必须要将所有的话说完,尽管扭转局面的希望渺茫。
“臣身为内阁首辅,曾经专门研究后金鞑子,研究皇太极,臣发现了一个很是奇怪的情况,努尔哈赤起兵造反的时候,对我大明百姓是很不客气的,烧杀劫掠,无所不用其极,甚至是采取了屠城的方式,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在最初的时候,也是采用这样的策略。”
“若后金鞑子总是采用此等的策略,臣倒是不紧张,只是我大明的百姓受苦了,可之后皇太极改变了策略,开始禁止后金鞑子烧杀劫掠了,开始笼络我大明百姓的心了,皇太极还在后金展开了科举考试,开始笼络我汉人之中的俊杰,更加令人不安的是,皇太极对我大明投靠过去的叛贼,格外的优厚,看到了这些情况,臣以为,皇太极是有巨大野心的。”
“至于说后金这些年的发展,臣在前面说过,不想重复了。”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