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去读读小说网>女生言情>明末传奇> 分节阅读 89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89(1 / 2)

不算是很远,特别是乌珠穆沁马,主要来自于河套地区,距离延安府所辖的府谷,不过百里左右的距离,但是价格一样不菲,而且河套地区所属的鄂尔多斯部,因为崇祯元年皇上革去了岁赏,基本和大明朝廷反目,归顺后金鞑子是迟早的事情。

唯一的办法,就是互市,用粮食交换战马,但这里面也存在问题,那就是朝廷设立宁夏卫和榆林卫,目的就是预防草原诸多部落的,而且在这一代修建了长城,预防蒙古部落的侵袭,想要在府谷或者是神木设立互市,要么经过皇上的同意,要么说服榆林卫。

这是很复杂的事情,但也是唯一可行的办法。

鄂尔多斯部一样遭遇到了严酷的干旱,严重的缺乏粮食,用粮食交换战马,他们是绝对愿意的,毕竟草原部落的主要力量,就是人口的多少,人口多的部落力量就强大,要是缺乏粮食,部落的人口大量饿死,力量自然就衰落下去了。

加上鄂尔多斯部,紧靠着榆林镇和宁夏卫,受到了中原的一些影响,有吃粮食的习惯。

可是目前郑勋睿没有粮食,也就没有拿来交换的东西。

粮食不可能凭空变出来,何况延安府的百姓也需要救济的粮食。

府州县的粮食,慢慢的救济百姓,最多能够支撑到明年的六月,也就是说到明年的六月,粮食必须要丰收,否则郑勋睿也会崩溃。

可是延安府的气候太恶劣了,特别是春旱,是异常严重的,春旱是要命的,不要说冬小麦会受到影响,就算是玉蜀黍和甘薯,一样会遭受影响。

想到的事情太多,郑勋睿都有些崩溃了。

真正要做事情的时候,难度会这么大,当初在江宁县的时候,推广玉蜀黍和甘薯种子,非常的顺利,几乎没有遭受波折,可是来到延安府,想要迈出第一步,都是那么的艰难。

郑锦宏和杨鹤已经开始训练了,八百护院,成为了郑家军的中间力量,其中不少人被提拔为百户和总旗,负责对招募的一千八百军士进行训练,训练的重点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军纪军规,以及内心的归属感。

有了充足的粮食,不会饿肚子了,这些军士也就能够咬牙训练了,再说军官带头坚持训练,他们也没有什么可说的,唯一的问题是粮食的消耗太大了。

郑勋睿想着关心府州县冬小麦的种植情况,可他被困在府城出不去,也就没有办法下去督办了,只能够干着急。

他唯一能够关心的,就是肤施县和附近的安塞县冬小麦的种植情况,在他的计划之中,玉蜀黍和甘薯,重点也是在肤施县种植,土地有的是,大片荒芜的土地,甚至有很多无主的土地,缺乏的就是人手,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只能够要求郑家军也参与到种植之中去了。

一切只能够慢慢来,什么战马的事情、救济的事情、粮食的事情,等等,着急是没有用处的,实际情况就是这样,至于说在京城想到的调整官吏等等事情,更是无从着手。

好在延安府同知马祝葵、通判孙启萌以及肤施县知县刘世杰、安塞县知县马代坤等人都还是不错的,这些人全部都是举人的身份,没有那么多的矫情,也没有什么强硬的关系,否则就不会留在延安府了,他们能够按照府衙的要求,兢兢业业的做事情,而且没有什么埋怨的地方,这就很不错了。

第一百三十六章清涧庠生李攀龙

一个月的时间转瞬过去,郑勋睿一般都是在府衙,沉思的时候居多,偶尔也到城外去看看,主要是关心冬小麦的播种情况,肤施县知县刘世杰尽心尽力,多次督办冬小麦播种事宜,倒也不需要郑勋睿过于的操心。

郑勋睿原来担心吏治的问题,不过在府衙、肤施县和安塞县,没有发现这些问题,毕竟流寇肆掠,有本事的人早就跑了,而且据他了解,延安府所辖的州县之中,唯有绥德州知州罗昌洛、葭州知州李长顺和鄜州知州黄辉旭三人为进士,还是三甲进士,排名基本在最后面的,其余所辖县的知县,全部都是举人,在国子监读书之后,被吏部委派到延安府来的。

这种情况,天启年间还是不存在的,但天启五年开始,陕西各地逐渐出现流寇,一些士绅富户惨遭杀戮,家破人亡,于是府州县的官员,开始想方设法离开陕西,吏部想着派遣进士到这里来任职,人家心愿不做官,也不愿意来,所以之后吏部只能够退而求其次,派遣举人到陕西做官了。

延安府是流寇肆掠最厉害的地方,这里的读书人少得可怜,崇祯元年和崇祯三年两次的乡试,居然没有出现一个举人,就更不用说进士了,这样的地方,偏偏流寇遍地都是,而且还非常的强悍,不能不说是极大的讽刺。

禀生在这里的社会地位就很高了,因为有功名在身了,寻常百姓是非常尊重的。

庠生也就是禀生,外界对于通过了县试、府试和院试的读书人称之为禀生,禀生自称为庠生,这是规矩。

府衙是郑勋睿生活的地方,却不能够算是家,身边一个女人都没有,生活基本都是靠自身,洪欣瑜等人毕竟是男人,不可能照顾那么细致的,有些时候,郑勋睿甚至需要自己洗衣服,爱干净的习惯,他还是保留下来了,若是长时间不洗澡,身上就不舒服,干什么事情都是不行,这方面郑锦宏、杨鹤和洪欣涛等人强多了,不过也好是这样,肤施县本来就缺水,要是大家都爱洗澡了,哪里有那么多的水。

穿越之前,很多事情都是自己做,穿越之后,这些方面还是能够适应的,郑锦宏好几次看不过去了,劝说少爷找几个下人或者丫鬟,至少能够帮助料理生活,但郑勋睿拒绝了,如今是能够节约就节约,剩下银子和粮食,将来都有用处的。

府城之内,窑洞很多,房屋到不是很多,就连府衙之内,也有几处的窑洞,不过这窑洞里面,倒也有些好处,冬暖夏凉,只是窑洞都是单孔的,面积不可能很大,在郑勋睿看来,窑洞和房屋还是不能够比较的。

人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郑勋睿带来的诸多护院,基本都习惯了南方的生活,来到延安府之后,很短的时间之内,也适应了北方的生活,刚开始吃小麦面粉的时候不习惯,但很快也就能够应对了,而且每日里的训练量很大,到后来他们也能够大口的吞下烙饼了。

县城之内平静了很多,特别是郑勋睿剿灭了不沾泥和神一魁之后,城内的百姓安稳了很多,加之郑勋睿亲自督办,严惩了肤施县守备衙门的混混无赖,而且在县城之内也进行了大力的整顿,让县城之内的混混无赖几乎绝迹,老百姓总算是安稳下来。

冬小麦播种的时候,城内不少人也到城外去播种冬小麦了,这在前些年几乎是不可能的,流寇肆掠,大家都只敢在县城里面呆着,根本不敢出去的,要是遇见流寇了,那就什么都失去了。

勉强的安定,加上县衙开始为没有粮食的百姓提供能够活命的粮食,数量虽然不多,不可能吃饱,但能够保证不饿死,这就很不错了,要知道崇祯二年大旱的时候,官府都没有能够救济粮食,慢慢的,新任知府郑勋睿的名气开始在延安府各地流传了,很多人都说这位知府大人是天上的文曲星之王,是皇上派来拯救百姓的。

这一日,府衙已经休沐,郑勋睿想着出去走走看看。

气候愈发的冷了,才到十月中旬,可已经是严冬的感觉,北风刮起的黄沙,让人睁不开眼睛,大风起来的时候,出去走一圈,回来可以抖落一身的黄沙。

洪欣瑜陪在郑勋睿的身边,城内的治安状况很好,基本没有什么值得操心的,郑勋睿的身边也不需要那么多人陪着。

刚刚走出府衙,郑勋睿就发现了一个中年人站在府衙的对面,好像一直都在等什么人,中年人的气质不错,看上去有读书人的味道。

果然,看见郑勋睿走出来的时候,中年人快步走上前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