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时过早,不过他刚刚称呼李自成为闯王,倒是没有谁反对。
李自成的脸上没有表情,也没有开口说话。
他和张献忠之间的矛盾,在寿州之战的时候就出现了,当时两人的意见不一,李自成认为必须要返回荥阳,考虑下一步的作战安排,义军毕竟是一个整体,可张献忠却打算北上进入南直隶的徐州,继续展开进攻。
最终还是李自成的建议得到采纳,那也是因为张献忠被郑家军的强悍所震惊,考虑到继续进攻徐州,若是遭遇到郑家军的围堵,结局会非常悲惨,可能成为下一个罗汝才。
抵达荥阳之后,因为粮草不济,张献忠再次准备拉着队伍进入南直隶,不参加荥阳的再一次会议,还要老回回反复的劝说,张献忠才留下来的。
李自成和张献忠之间虽然没有公开翻脸,可是张献忠刚才的态度,已经很明确了,两人之间的矛盾,实际已经爆发。
李自成想要成为义军总首领,老回回和张献忠两人同意,就没有任何问题了。
老回回看了看李自成,咳嗽了几声,再次开口了。
“有关下一步的作战计划,我的看法是兵分两路,一路进入山西境内,一路经过陕南,进入到湖广和四川境内,义军对山西的情况熟悉,进入山西能够避开官军的追缴,至于说进入湖广,湖广地域辽阔,而且驻扎在湖广的官军,战斗力不强,这也有利于义军的发展。”
老回回的这个计划,是和李自成认真商议之后,才做出的,他们都认为,义军必须要避开郑家军的锋芒,最好的办法就是兵分两路,朝着北方和南方两个方向延伸,让郑家军不能够兼顾,义军之中实力较强的李自成和张献忠朝着山西方向撤离,他们熟悉山西的地形,能够有效的躲避郑家军的打击,其余各营人马,由老回回率领,杀出一条血路,朝着湖广的方向撤离,一旦进入到湖广,地域就变得广阔,而且官军重新调集人马围剿,他们还可以朝着四川的方向撤离。
这是一个很不错的计划,可惜遭遇到张献忠的质疑。
“山西遭遇大旱,义军的粮草补给存在很大的困难,要是郑家军和山西的官军前后围剿,那不是陷入到绝境之中吗,湖广方向就更不用说了,郑家军在禹州一带等着,要是义军朝着湖广的方向撤离,那不是自投罗网。。。”
商议持续了一整天的时间,最终没有形成什么共识。
老回回心灰意冷,他很清楚,义军之间的内讧已经形成,想要统一认识,基本不可能了,继续在荥阳开会,那是耽误时间,郑家军可不是吃素的,要是朝廷各路大军对荥阳形成了包围的趋势,谁都不要想着离开了。
看样子只能各自为战,义军此次在荥阳的大联合,以失败告终。
第二百一十七章不好的苗头
一切都在按照郑勋睿的预计发展,流寇再一次的荥阳聚会,没有取得任何的成果,相反力量最为强悍的张献忠和李自成之间出现了矛盾,若不是老回回从中的协调,两人怕是当即就要翻脸,出现了这样的局面,一些流寇的首领开始不辞而别,拉着自己的队伍离开荥阳,那些离开荥阳的流寇,也没有固定的前进方向,有的进入怀庆府辖地,有的进入卫辉府辖地,还有的进入河南府,但没有任何人愿意前往禹州方向,因为郑家军在那里固守。
所有的努力都化作了泡影,老回回异常的苦闷,他非常清楚,义军一旦陷入到各自为战的局面,那么就能够被官军轻易的各个击破,特别是那些麾下只有几千军士的队伍,只要陷入到官军的包围之中,基本就没有突围的希望了。
经历了多次的战斗之后,老回回、张献忠和李自成等人都不笨,到了如今这个情形,义军必须有得有失,必须保全一部分的主力,朝着山西的方向发展,牺牲一些弱小的力量,去和郑家军死拼,哪怕是全军覆没,也要争取到时间。
张献忠之所以反对,主要还是和李自成之间的矛盾,他不愿意李自成出任总首领,再说自身的实力也是强大的,在义军之中的资历也是不错的,说出来的话自然有人听。
九条龙和顺天王离开荥阳后,张献忠也发现情况不对,急忙找到老回回和李自成商议,总算是形成了统一的意见,按照老回回的布置,他和李自成率领大军进入山西,其余各路首领跟随老回回,朝着湖广的方向撤离。
流寇出现内讧,如此好的机会,郑勋睿应该是要抓住的,可惜他有心无力。
流寇集中在荥阳,接近二十万人,依靠不足三万人的郑家军和天雄军,想要彻底歼灭近二十万的流寇,那是痴人说梦,根本没有可能性,稍微不注意,自身可能陷入被动之中,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唯有调动方方面面的大军合围,才有成功的机会,可惜郑勋睿已经知道,他多能够依靠的力量少得可怜。
湖广、河南方面的军队,遭遇沉重打击,尚未恢复,就算是参与到战斗之中,也没有太大的作用,山西、陕西和山东方面的军队,固守要害之地,不能够轻易的撤离,否则山西、陕西和山东,都会成为空虚之地,流寇趁机进入这些地方,再要剿灭,难度就很大了。
唯一可用的是川军,但人数有限,总兵力还不到万人。
朝廷剿灭流寇的做法,就是大会战,调动各方面的军队,这好比是猫捉老鼠的游戏,大军跟在流寇的屁股后面拼命的追,可惜的是各路大军受到粮草供给的限制,不可能长时间的追击,导致流寇每次遭遇到包围,总是能够利用快速移动分散逃跑的方式,保全自身。
这是战略方面安排的漏洞。
最麻烦的还不是战略上面的漏洞,那都是可以补救的,最大的问题来自于军队自身。
参与剿灭流寇的各路总兵心思不一样,有的想着保存实力,有的观望其他的大军如何的战斗厮杀,甚至还有杀良冒功的情形,唯独在厮杀的时候,不会拼尽全力。
军队有战斗力的核心,来自于军纪,来自于军纪对军士的强烈约束,郑勋睿最操心的就是军队的军纪,现实的情况是,朝廷调遣的几路大军,军纪甚至比流寇还要败坏,河南以及山西等地的老百姓,情愿见到流寇,不愿意见到官军。
依靠这样的军队来剿灭流寇,最终的结果,就是流寇越剿越多,延绵不息。
郑勋睿以前没有关心这个问题,但被敕封为兵部左侍郎,负责全面剿灭流寇之后,他不得不关注这个最为严重的问题了,郑家军斥候侦查到的情报之中,甚至有大军屠杀整个村庄百姓的事情发生,这也是郑勋睿当初不让太多的大军进入到河南的缘故。
恐怕这里面的问题,朝廷不会清楚,包括皇上和朝廷里面的大人,只是奇怪流寇为什么总是不能够被剿灭,而且每次遭遇到沉重打击之后,又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壮大。
荥阳方向的情报,摆在桌上,九条龙和顺天王带着各自麾下的流寇离开荥阳的事宜,都被流寇侦查到了,这说明流寇内部出现了问题,若是这个时候进攻,一定能够取得巨大的胜利,可是郑勋睿有心无力。
卢象升进入屋里,看见正在沉思的郑勋睿,笑着开口了。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