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去读读小说网>女生言情>明末传奇> 分节阅读 429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429(1 / 2)

。”

“大人几句话就争取到了陈于泰,陈于泰和大人是同年,见到大人内心是有怨气的,想不到大人的十年之约,瞬间激发了陈于泰的斗志,属下觉得这简直是神来之笔,想必陈于泰是绝不会参与到东林党人供给大人的行动之中了。”

“总之,属下就是一个感受,大人今日之所作所为,就是一个爽字啊。”

郑勋睿笑着摇头。

“徐先生,你这是总结还是吹捧啊。”

“可不是,属下记住了大人的话语,实诚一些,自在一些,属下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可没有丝毫的隐瞒。”

徐望华说完之后,李岩想了好一会才开口。

“属下就是觉得大人厉害,这到富乐院的事情,若是被南直隶的那些读书人传出去,一定会说大人的坏话,可大人今日一番言论,让所有人都闭嘴了,他们根本不会关注大人到富乐院去的事宜,想必都是思索大人在富乐院说的话语了。”

郑勋睿笑着开口了。

“李岩倒是说到了关键问题,我是朝廷官员,到富乐院去总不是什么好事情,本来是想着悄无声息离开的,谁知道发生了这么多的事情,根本就无法隐瞒了,好在钱谦益给了我机会,否则还真的不知道如何解释了。”

众人的心情都很好。

天色已经很晚了,众人也要歇息了。

“今夜到富乐院,我们的目的基本达到了,接下来主要是静观其变,不过我们也不能够放松,东林书院的春课很快就要开始,可不要小看这春课,影响是不小的,东林党人也就是利用春课这样的机会,宣扬他们的理论,吸引更多的读书人加入到东林党之中,让东林党不断的壮大,这样的手段是很不错的,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我不赞成使用这样的办法来吸纳人才,倒不是说这个做法错误了,只是采取这样的办法,东林党人的领袖必须是非常杰出的,这样才能够保证他们逐渐强大起来,否则就是陷入到党同伐异、争权夺利的漩涡之中。”

众人全部散去之后,郑勋睿没有马上离开书房。

他想到了陈于泰,也想到了京城的杨廷枢,一直从未有过的情怀涌上心头,丛林法则四个人出现在脑海,东林党曾经异常的强大,几乎可以决定内阁首辅、决定南明的皇帝,可是在强敌的面前,还不是烟消云散,大明王朝还不是在后金的铁蹄和农民起义的洪流之中轰然倒塌,这样的历史告诉他,实力才是最重要的,所谓的占据理论高地,那是在真正掌握权力之后才做的事情,两者之间的顺序是不能够弄错的。

第六百五十三章粮食最重要

二月底,漕运就开始恢复,第一批漕运粮食二十万石,这些粮食都是漕运总督府借来的粮食,距离秋收还有好几个月的时间,这个时候征收漕粮显然不合适。

湖广和河南的局势尚处于平稳之中,孙传庭和王永吉没有马上展开进攻,李自成和张献忠分别拿下了河南南阳府和湖广的襄阳府,且占据了所有的州县,可能是受到北方灾荒的影响,李自成和张献忠也没有了下一步的动作。

但是北方的局势,因为灾荒明显恶化,北直隶、山西和山东三地成为了重灾区,老百姓到了崩溃的边缘,朝廷拿不出那么多的粮食救济老百姓,所采取的办法依旧是免去赋税等等,这就促使大量的老百姓成为流民,各地官府对流民是严防死守,不准进入到城池之中,甚至出现了斩杀流民的情况,一部分农民走投无路之后,开始造反,更多的则是聚集到一起,沦落为土匪,李自成和张献忠重点在河南以及湖广等地活动,其力量暂时没有牵扯到北直隶、山西和山东等地,这也就让官府能够基本剿灭地方上的叛乱。

但出现这样的情况,明显是极大的牵制了朝廷的力量。

皇上和朝廷显然是很着急的,催促孙传庭和王永吉迅速开始剿灭流寇,在他们看来,唯有彻底剿灭了流寇,才能够真正的稳定北方。

南方基本稳定,南京城内,东林书院的春课已经不是那么引人注目,倒是郑勋睿在富乐院所做的诗词咏梅以及所说的话语,四处流传,早就盖过了春课的风头。不少的读书人产生了激烈的争论,正如郑勋睿预料的那样,一些心怀叵测的人是要拼命贬低郑勋睿的话语的,不过他们也是枉费心机,毕竟读书人之中,绝大部分都是明白人。知道什么话有道理,什么话是无理取闹。

郑勋睿对读书人的包容,让南京乃至于南直隶、浙江的读书人很是感慨,他没有强迫读书人必须要兼济天下,这与东林书院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不过独善其身,倒是合情合理的要求,读书人可以不关心家国大事,追求自身的享受。但是必须要遵守律法和风俗,不能乱来。

反对的人意见也是很明确的,那就是读书人本就不是一般人,必须要关心家国大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怎么能够沉湎风花雪月之中,可惜支持这等观点的人不多。毕竟郑勋睿的话语有前提,那就是独善其身。很可惜的是有些读书人就是嘴上说一套,冠冕堂皇,实际上做一套,龌龊不堪。

郑勋睿的这些话语,让东林四公子非常没有面子,他们被隐喻为说一套做一套之人。陈贞慧、冒襄和侯方域等人的家境都是非常殷实的,时常流连秦淮河,沉湎风花雪月之中,但平日里做出来的姿态则是点评江山,关心国家大事。将自身打扮为圣人,还会点评其他人,这岂不正好是郑勋睿所电点评的那一类人。

奇怪的是陈贞慧等人没有为自身辩解,一段时间根本就没有露面。

这样的情形对郑勋睿是非常有利的,读书人之中,有不少人开始倾向于郑勋睿,他们经过了认真的思考和反思,认为东林书院的确存在空口说空话的行为,而郑勋睿提出来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八个字,成为了不少读书人深信和膜拜的道理。

不过此刻的郑勋睿,却无暇关注到南京以及苏州等地出现的巨大变化,他的眼光集中到粮食上面去了。

北方的灾荒,需要大量的粮食,这不是郑勋睿需要操心的,自然有朝廷去关心,但南直隶和南方的部分地方即将出现的灾荒,郑勋睿不可能不管不顾,而且灾荒来临之后,他能够最大限度稳住局面,让老百姓放心,这也有助于全面增加和增强个人的威信,相信能够安然的度过这次的灾荒,得到百姓的支持,南京六部的官吏,也就无力与他抗衡了。

解决灾荒最为重要的物资,就是粮食。

南方不少的商贾,家中的存粮是不少的,屯聚居奇的事情,在这里如同家常便饭,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粮食价格就会大幅度的上涨,甚至是暂时不卖出去,至于说老百姓的死活,那不是士大夫和商贾考虑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