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八万余人,兵力的驻扎方面不是特别合理,但也是因为目前的实际情况造成的。
依照郑家军的实力,已经可以开始图谋大明整个天下了。
郑勋睿的意图是首先彻底稳定南方,接着图谋北方。这个决策无疑是正确的,如今的北方已经乱成一锅粥,没有必要搀和进去。
不管对郑勋睿的决定是不是理解,徐望华等人都是要按照执行的。
周延儒等人的重点精力投入到大运河的治理之中,徐望华和郑锦宏等人的主要精力投入到郑家军出征的筹备之中。
南直隶如此多的动作,引发的波动是很大的,特别是在裁撤南京京营、锦衣卫,将驻守南京的太监悉数都软禁起来的措施,可谓是捅破天了,不过如此大的动作,没有引发皇上和朝廷过激的动作,只是朝廷下了敕书,斥责郑勋睿的做法有违祖制,不能够得到承认,其余就没有什么具体的措施了。
这不免让人感觉到好笑,难不成郑勋睿还会遵循什么祖制,人家在南直隶什么事情不敢做,早就不在乎什么祖制了。
郑勋睿的一系列举措,也让南直隶和浙江等地的读书人逐渐看清楚了。
大明读书人最为集中的地方就是南直隶和浙江等地,这些地方的读书人考中举人和进士的也是最多的,朝廷之中的一半以上官员,都是出自于南直隶和浙江等地,所以说南直隶的士大夫势力是最为强大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东林党能够在南直隶快速壮大起来。
郑勋睿在南直隶的雷霆动作,曾经让不少的士大夫反感,甚至暗地里做对,可惜的是郑勋睿丝毫不在乎,人家有的是办法应对,那就是拉拢一部分,狠狠的打击一部分,不理睬观望的那部分,结果没有出现什么巨大的波动,也没有出现伤筋动骨的事情,东林党这个在南直隶影响非同一般的集团,顷刻之间土崩瓦解。
南直隶的士大夫乖乖的听话了,他们知道自己不是对手,一味的反抗带来的是悲惨结局。
随着郑勋睿的动作越来越多,不少的读书人开始反思了,尽管他们的特权被剥夺了很多,特别是在缴纳赋税方面,与寻常老百姓没有太大的区别了,不过南直隶越来越富庶,老百姓愈发的稳定,各级官府做事情也是尽心竭力,官吏的作风有了巨大的变化,一股从未有过的新风扑面而来。
这样的一股新风,就是大明王朝彻底振兴的希望。
读书人开始慢慢的倾向于郑勋睿,认为朝廷的确存在诸多的问题。
但这个转变的速度是很慢的,很多的读书人依旧坚持正统的思想,他们不认为皇上有什么问题,只是认为朝中的大人存在很大问题,他们甚至不认为郑勋睿会真正的造反,只是在想办法改善大明之状况,让大明更加的富庶。
读书人的这些想法,郑勋睿都是清楚的,调查署的力量已经渗透到方方面面,各方的情况郑勋睿都是了解的。
时间转眼到了三月初。
阿巴泰率领的后金鞑子还在北直隶肆掠,但其动作与历史上有所区别,那就是没有进入到山东境内,要知道山东的大部分地方,已经是郑家军掌控,山东巡抚是马祝葵,这是郑勋睿的心腹,阿巴泰当然知道厉害,绝不会进入山东境内的。
李自成倒是没有任何的动静了,在占据了河南与山西大部分的地方之后,安静下来,调查署多次搜集到的情报,表明李自成没有任何的征伐厮杀,且李自成驻扎在山西太原府城,刘宗敏驻扎在河南开封府城。
朝廷大军重点的力量,还是分布在北直隶,新上任的内阁次辅、兵部尚书杨嗣昌号称有三十余万的大军,重点护卫京城,抵御后金鞑子的侵袭。
南京兵部。
“看来,杨嗣昌大人的重点是明确的,那就是护卫京城、永平府和宣府等地,等候后金鞑子自动撤离关内,说来也是,后金鞑子在关内没有根基,劫掠到足够的人财物,就会离开的,到了那个时候,杨嗣昌可能会对李自成动手。”
“可惜啊,杨嗣昌能够这样想,李自成怕是也会这样想,调查署经过了仔细的侦查,没有发现李自成有任何的动作,这说明李自成开始集聚力量,想趁着北方大乱的时候,获取到足够的利益和资本。”
“还有一点,我认为杨嗣昌是不可能打败李自成的,朝廷大军已经没有这样的实力。”
“松山之战的惨败,皇上和朝廷损失的不仅仅是精锐的大军以及辽东的锦州和宁远等城池,损失的还有军心和民心,接着阿巴泰率领的后金鞑子横扫北直隶,肆意的鱼肉百姓,更是让老百姓对朝廷绝望了。”
“河南与山西等地的情形,就能够反应出来这等的变化,支持李自成的老百姓已经不少了,老百姓的要求就是过上安稳的日子,哪怕吃不饱穿不暖,不饿死就可以了,可惜如此之低的要求,朝廷都做不到。”
“朝廷大军在北直隶等地也在逐渐失去支持,他们有些时候的行径,比后金鞑子还要残暴,调查署得到的情报,在保定府和真定府等地,朝廷大军残杀百姓,劫掠钱财,烧杀劫掠,无恶不作,一旦得知后金鞑子即将到来的消息,则是逃的远远的,只恨爹妈少生了两只腿,这样的军队,与土匪有什么区别。”
“杨嗣昌大人以为能够力挽狂澜,他错了,后金鞑子撤离北直隶的时候,就是他悲惨时刻的开始。”
“李自成可没有睡觉,人家正在集聚实力,一旦朝廷大军决定围剿的时候,致命的打击就会到来,承受这个致命打击的就是杨嗣昌和朝廷大军。”
。。。
众人看着郑勋睿,脸上的神色平静,他们当然相信郑勋睿做出的判断。
“我们还是按照原来的部署执行,整治大运河的工程要抓紧,夏季马上就要到来,必须在夏季到来之前完成所有的工程,否则涨水之后就无法施工了,郑家军已经准备完毕,三月下旬开始征伐黄得功,开启彻底掌控南方的行动。”
第七百九十九章希望和绝望
朱由检对杨嗣昌还是抱有很大希望的,尽管说北方已经乱的无法收拾了。
郑勋睿在南京大幅度动作,裁撤南京京营,裁撤南京锦衣卫,软禁南京的太监,同时大规模调整南京的各级官员,这些动作,不管从哪个方面出发,都可以认定其造反了,朱由检在得知这些消息之后,恨不得亲自到南京去杀了郑勋睿,可惜他做不到。
朝廷之中的态度也很是奇怪,以张溥为首的东林党人,递上来了很多的弹劾奏折,悉数都是弹劾郑勋睿的,尽管说这样的弹劾奏折,已经没有丝毫的作用,朱由检的圣旨和朝廷的敕书,很难送出京城去,后金鞑子正在北直隶肆掠,前去传旨的人肯定是冒着巨大风险的,更加关键的是,圣旨就算是送到南京去了,又能够有什么作用。
朝廷中还有很大一部分的官员,保持了沉默,这让朱由检更加的愤怒,这些官员明显是分析了形势,认为郑勋睿已经有了足够的实力,还是不要得罪,免得日后不好见面。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