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八艳,其名气能够流传至今,绝非是仅仅长的漂亮。她们之中有些人甚至影响到了历史的进程,至少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引发了一些波澜。
譬如说陈圆圆,历史传说之中的冲冠一怒为红颜,就是说的吴三桂和陈圆圆之间的故事。
对历史熟悉的人应该能够分析出来,秦淮八艳之所以出名,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是联系在一起的。
作为穿越人士的郑勋睿,对秦淮八艳没有什么看不起的意思,俗语说戏子无义无情,不过在明末这句俗语成为了笑话,大明王朝轰然倒塌之后,很多的东林党人投靠了大清,而那些被人瞧不起的青楼女子,却选择了抗争,不愿意投降大清。
郑勋睿迎娶徐佛家和柳隐的事情,没有引发很大的风波,而迎娶卞玉京,则是其还没有进入秦淮河,已经算不上秦淮八艳之一了。
历史已经发生改变,秦淮八艳至少要去掉卞玉京。
郑勋睿也没有迎娶秦淮八艳其余的顾横波、李香君、董小宛和陈圆圆的想法,他也知道这只是幻想,依照他现在的身份,若是无所顾忌的迎娶青楼女子,对即将成立的政权是有着很大影响的,毕竟这个时代,青楼女子的身份还是有些卑贱的。
不过郑勋睿还是注意秦淮八艳的轨迹,他最为注意的就是陈圆圆。
陈圆圆已经进入了京城,朱由检对于陈圆圆没有什么兴趣,如今的陈圆圆依旧在锦衣卫指挥使田弘遇的府邸,此刻的北方已经处于风雨飘渺之中,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已经成为大明朝廷最为倚重的将领之一,若是吴三桂进入京城,遇见了陈圆圆,那么后来的故事还是有可能发生的。
就算是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郑勋睿也是无所谓的,他有足够的信心打败后金鞑子,更有信心打败李自成,只不过若是后金鞑子入关了,甚至是占领了大明京城了,北方会遭受到惨重的损失,而这些损失,将来都要他来承担的。
郑勋睿早就要求调查署密切关注京城的局势,且专门提出来了,要求调查署弄清楚陈圆圆的情形,随时禀报,他的这个要求让徐佛家和杨爱珍很是不理解,甚至有些不高兴了。
这里面的原因,郑勋睿是不会说出来的,但他绝对没有迎娶陈圆圆的心思,不管陈圆圆是如何的倾国倾城,他都没有什么兴趣。
进入兵部,郑勋睿开始审阅诸多的奏折,大部分是四川和湖广来的奏折。
徐佛家和杨爱珍进入兵部,洪欣瑜迅速进入屋里禀报。
郑勋睿抬头,发现徐佛家和杨爱珍的脸色不是很好。
还没有等到郑勋睿开口,杨爱珍就开口了。
“夫君,妾身看见寇白门了。”
郑勋睿瞪着眼睛,看着徐佛家和杨爱珍,他有些无奈,在南京城,甚至在整个的南直隶,几乎没有调查署不知道的事情,调查署的名气也是越来越大了,谁都知道调查署掌握了无数的情报,不过徐佛家和杨爱珍都是认识寇白门的,按说不应该是这样的态度。
“知道了,早上我也见到了寇姑娘的马车。”
郑勋睿回答之后,徐佛家跟着开口了。
“夫君,这是有关京城的情报,里面包括陈圆圆的事情,还有夫君特别关注的,山海关总兵吴三桂进入京城了,据说是皇上特别召见的。”
郑勋睿的身体微微颤抖了一下,迅速接过了文书,低头仔细看起来。
郑勋睿的神情变化,让徐佛家和杨爱珍很是奇怪,陈圆圆在京城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调查署得到的情报,锦衣卫指挥使田弘遇可能看上了陈圆圆,已经收入囊中,田弘遇在京城的地位已经大不如前,主要还是因为田贵妃去世。
至于说吴三桂进入京城,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后金鞑子正在北直隶肆掠,为了护卫京城的安全,更是为了山海关的安全,皇上召见山海关总兵,也不算是什么意外的事情。
郑勋睿终于看完了奏折,陷入到沉思之中。
徐佛家终于忍不住了,开口询问。
“夫君,是不是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啊。”
郑勋睿看了看徐佛家和杨爱珍两人,不知道该说些什么,难道说吴三桂看上陈圆圆了,两人之间的感情会在北方引发轩然大波,这话鬼才相信,郑勋睿自己也说不出来。
郑家军可以改变这一切,但郑勋睿不会这样做,他早就不是几年前的心思了,掌控天下就不能够心慈手软,有些事情的发生对他来说是非常有利的,譬如说李自成在北方大闹,譬如说后金鞑子在北直隶肆掠。
还有一点,郑勋睿不想过多的杀人,更不想杀很多的读书人,但有些读书人留下就是祸害,譬如说不少的东林党人,这些东林党人没有骨气,有的就是一张利嘴,一旦李自成占领了京城,很多的东林党人会马上暴露出来自身的嘴脸,投靠李自成,接下来后金鞑子占领京城,那些东林党人更是恬不知耻,接着投降后金鞑子。
龚鼎孳和钱谦益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郑勋睿想要这些东林党人表露出来丑恶的嘴脸,到了那个时候,他就可以堂而皇之的动手了,毫不留情的斩杀这些东林党人。
统一舆论是非常重要的,大明的言官制度,经过历史实践的证明,是完全失败的,大部分的言官为了自身的利益,或者说为了派系斗争的需要,无所不用其极,将朝廷搅得乱七八糟,郑勋睿可不会允许这等的制度延续下去。
郑勋睿即将推行的是一套崭新的制度,想要推行这样的制度,就有必要让天下读书人都清醒过来,这个变化需要一定的过程,更是需要强硬的手段,郑勋睿不能够与天下的读书人为敌,但他可以敲山震虎,对付东林党人就是最好的办法。
“没什么,你们去忙吧,我一个人静静。”
第八百零二章历史巧合
吴三桂进入京城面圣,其实是内阁次辅杨嗣昌的意思。
掌控军权的杨嗣昌,对于诸多的将领进行了仔细的分析,认为目前的情况之下,皇上有必要笼络北方的总兵,只有真正掌控了这些总兵,北方才有真正稳定下来的机会,而皇上需要笼络的人员之中,新任的山海关总兵吴三桂首当其冲。
原山海关总兵祖大寿已经投降了大清,而祖大寿是吴三桂的舅舅,两人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可以说吴三桂年纪轻轻能够成为镇守关宁锦防线的总兵,祖大寿功不可没,可已经投降的祖大寿,是不是会对吴三桂产生负面的影响,这是谁都说不清楚的事情。
一旦山海关出现问题,那么大明的京城就彻底完蛋了,京城根本无法抵御后金鞑子的铁蹄,到了那个时候,谁也救不了。
杨嗣昌的分析是准确的,皇上同意让北方的部分总兵进入京城。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