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勋睿微微点头。
“周爱卿说的不错,皇太极议和之目的,就是想着争取时间,就算是没有此番的议和,郑家军也能够完全收复辽河以西所有地方,八旗军在这些地方已经没有抵御的能力,皇太极更不会将主要的精力放在这些地方。”
“郑家军进攻这些地方,可能会给八旗军造成一定的杀伤,但可能性不是很大,辽东之战,八旗军已经成为惊弓之鸟,一旦郑家军决定进攻,那么八旗军肯定会以最快的速度撤离,就算是郑家军占据辽河以西所有地方,也不大可能再次对八旗军造成重大的伤亡。”
“辽东之战,留给皇太极的教训是惨痛的,皇太极此人,不可能在一个地方摔倒两次,今后郑家军渡过辽河作战,将要面对的全部都是硬战。”
“朕早就说过,不要计较眼前的得失,你们都是内阁大臣,日后处理政务的时候,牢记这一点,不要因为眼前的小事情,而耽误大事情,先皇在位的时候,这方面处理就不是很好,不管是在处理流寇事宜,还是在面对满八旗的时候,裹足不前,导致灾祸愈演愈烈。”
说到这里的时候,郑勋睿突然提高了声音。
“内阁必须牢记一点,国富民强才是根本,你若是没有实力,说什么话别人都是不会理睬的,你若是有了强劲的实力,别人不敢对你说任何不敬的话语,我大明朝廷下一步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平定后金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但不是唯一重要的事情,海外贸易以及商贸等事宜,也需要内阁格外的重视。”
“我大明朝廷之前对于商贾的轻视,以及那些所谓的朝廷与民争利的弹劾,今后朕不想看见了,东林党人之出发点,朕不评判其对错,可他们后来的做法,让朕不齿,在南方勾结商贾,一旦朝廷准备征收商贸赋税,他们就开口说什么与民争利,为商贾争取利益,可他们却睁着眼睛给已经不堪重负的农民增加赋税,导致流寇横行。”
“治大国如烹小鲜,内阁做出任何的决定,都是要经过深思熟虑的,任何的决策,最好是符合朝廷之利益,又能够兼顾百姓之利益,除非是特殊情况,否则朝廷不要轻易去侵害百姓之利益。”
。。。
郑勋睿这一次说了很多,其实内阁在他的影响之下,已经做出了很大的改变,内阁的权力相对集中了,皇权更加的稳固,政令推行不会收到申毛毛阻碍,撤销言官、强化都察院的职权,更是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郑勋睿很明白,再好的制度都是需要人去执行的,故而在官吏的培养方面,是需要耗费极大气力的,他在世的时候,能够保证制度的落实,可一旦他闭上眼睛,将会发生什么事情,谁知道,历史上那些鼎盛的王朝,譬如说大汉和大唐,不也在很短时间之内就衰落了。
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度,培养一大批严格执行制度的官吏,这将是永远存在的任务。
第九百三十章舆论的彻底转向
瑞元二年九月十五,郑勋睿返回了京城。
皇太子郑瀚宇、内阁首辅徐望华等人,在正阳门迎候。
皇上回到京城,很快来到了乾清宫,徐望华详细禀报两个月以来大明各地的情况,特别说了京城的情况。
两个月时间过去,京城一切都是平稳的,没有什么大事情发生,郑家军招募军士的事宜,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朝中最为忙碌的依旧是新成立的对外商贸司,科恩与亨利等人,早就适应了大明官场,他们很吃惊的发现,在鼓励发展商贸事宜方面,大明朝廷比较欧洲的西班牙、荷兰以及葡萄牙等国,有着更深的远见,大明皇家银行更是让科恩等人感觉到皇上的厉害,商贾可以依托皇家银行发展,而皇家银行的绝对实力,有能够保证商贾的利益。
至于说大明皇家银行发行宝钞的事宜,科恩与亨利等人是早就知晓的,他们的东印度公司就曾经收到过这样的宝钞。
北方的恢复是很快的,特别是秋收季节,因为南方大规模的帮扶,北方的农户基本都丰收了,不管粮食产量如何,至少很多的农户能够做到自给自足,征收赋税方面,各级官府也不是特别的严苛,这就让农民能够喘口气。
南方更是稳定下来,因为商贸的发展,特别是海上贸易大规模的兴起,天津港、广东的广州港、福建的泉州港以及山东的蓬莱,都成为了海运商贸发展速度最快的地方,海上贸易的赋税以惊人的速度增加,伴随海上贸易出现的,是不少人开始依托港口生活了。
商贸这一块,是徐望华禀报的重点。北方的商贸迅速发展,不到一年的时间,大量的商贾进入到北方,开始在北直隶各地扎根,由此商贸赋税也大大的增加。
总体毕竟,海上贸易和商贸的赋税。远远超过农业赋税了,这样的情况,保证了朝廷的支出,也让朝廷能够实实在在在的兼顾到农民的利益了。
相应的情况,内阁首辅徐望华详细给皇上奏报了,可奇怪的是,皇上对这一切似乎不是特别的关心,还说出了本来就正常的事情,就不需要说了。
所有的内阁大臣都在乾清宫。他们看到了这一幕,同样感觉到新奇,毕竟他们之中很多人,都是经历过好几任皇上的,若是在以往,各地出现如此好的兴旺的景象,皇上一定是非常高兴的,偏偏郑勋睿对这一切不以为然。
皇上开口询问的事情。是辽东之战传开之后,京城是什么反应。
徐望华稍稍愣了一下。马上开口了。
“启奏皇上,辽东之战朝廷大军获取胜利之后,内阁立即将此消息明文告知天下,京城百姓对此是欣喜异常,茶楼、酒楼之中都在议论此事,朝廷大军短短一个月时间。就完全收复了辽西所有地方,让百姓对朝廷有了更大的信心。。。”
徐望华发现,这一次皇上听的非常仔细,这里面的原因,他真的是有些不明白了。
徐望华说完之后。皇上慢慢开口了。
“诸位也许感觉到奇怪,朕回到了京城之后,对于各地出现的兴旺景象,不是特别在乎,偏偏对百姓之情绪情有独钟,这有些本末倒置的味道,其实不然,诸位要清楚,我大明百姓能够休养生息,我大明能够国富民强,这是朝廷之奋斗目标,更是各级官吏应该要做的事情,若是官吏做不到这一点,那才是奇怪的事情,朕会毫不留情的予以惩处。”
“至于说朕关心百姓之情绪,这绝不是小事情,诸位很清楚,东林党、复社和应社的影响还是存在的,朕以前多次说过东林党、复社和应社存在之弊端,其他不说,杨廷枢就曾经是应社之领袖,朕时常在思考一个问题,顾宪成万历年间创立了东林书院,为什么能够在短短几十年间,席卷大明天下,造成如此之大的影响,这一点需要诸位深思。”
“东林党人的目的实实在在,就是想着获取到权力,就是想着能够影响和左右朝政,这么多年以来,东林党人做了很多的事情,若是他们按照正确的方向发展,朕绝不至于不允许他们之存在,可惜东林党人自始至终没有明确的目标,朕仔细分析过,要说他们是为了国富民强,可他们没有具体的措施,要说他们完全是为了自身之利益,天启年间他们与魏忠贤拼死斗争,甚至抛却性命不顾,也不能够说是完全为了自我。”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