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8年11月23日,也就是南美地震两天之后,地心基地需要的组合舱在北月洲完工,并于当日发射升空。
2028年12月21日,装载组合舱的运输舰起航,以最快速度赶往木卫零。
这艘运输舰是一艘专门为往返木卫零改装的新舰,主要的改动就是增加引擎和燃料舱,另外舰外还增加数个挂载点,可以临时加挂助推火箭或者助推发动机。
经过一系列改动,这艘飞船的加速度陡然提升一大截,原本从地球飞到木卫零需要一个月,但是新舰只需要半个月,将这条航线需要的时间缩短一半儿
半个月的时间还是有点长,但是已经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从人类和外星人开始合作,地球到木卫零的航线就非常繁忙,往返于两颗行星间的运输舰多达三十余艘,而且还只是中方的运输舰,没把基地集团算进去。
如果所有飞船都能把速度提升一倍,那么这批运输舰将对人类和抵抗组织的交流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按说军方应该把航线上的所有运输舰统统改造一遍,让快速运输舰成为航线上的主宰,而且掌握一批快速运输舰,还可以大幅度提高军方的运输能力,为将来的战争打下良好基础。
不过无论北都还是军方都非常谨慎,第一艘快速运输舰入役之后,只批准了四艘运输舰的改装计划,战舰更是没有一艘列入改装,包括仍在轨道工厂建造的新舰。
外界对此非常不理解,远征军每一次出征都是以年为单位,战舰速度提高不仅意味着缩短远征军的航行时间,还意味着舰队机动力的大幅度提升,对舰队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然而账不是这么算的,核动力引擎虽然比传统引擎更加强悍,但是引擎功率、战舰吨位和燃料消耗之间有个最优比例,符合这个比例的战舰消耗少航程高,唯独速度不尽人意。
不论北月洲舰队还是国际舰队,目前所有现身太空战舰都在这个最优比之内
如快速运输舰一样增加引擎数量确实能提高速度,可是这个速度是以最优比三倍半的引擎功率,换来一倍的速度提升,燃料也比最优比的消耗增加一倍有余,只改几艘飞船不算什么,若是所有战舰都这么改,仅增加的燃料消耗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北都和基地集团开发月球之后,人类的核原料产量确实连上了几个台阶,核弹不足的窘境得到了极大的缓解,但是一帮搞技术的好死不死地鼓捣出了核动力引擎,打那以后,核原料的用途不再只限于核弹和反应堆,还要再加上战舰推进剂,而且是消耗量最高的一种。
连续的远征和战争消耗了大量核原料,整个人类世界的核原料储量并不高,反倒是核废料的储备接连突破纪录。
这也直接导致了战舰核燃料储备不足,北都和华盛顿在这个问题上非常默契,都是优先保证反应堆燃料,其次供应太空舰队,其余的才能制造核武器。
如果大规模使用快速运输舰,只怕现有的燃料储备很难满足需求,若是再把战舰也改造一遍,军方将被迫限制核弹的制造数量,太空舰队的战斗力必然大打折扣。
这还不算完,为了节约燃料,太空舰队的训练和巡航都必须大幅度削减,大型战舰只能呆在空港里,以免出航消耗太多燃料。
军方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这个结果,因而除非核引擎有新的技术突破,否则军方绝对不会贸然改造战舰。
当然了,北都和华盛顿为了解决燃料问题想了很多办法,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增加核原料的产量。
众所周知,月球上氦3储量惊人,北月洲和国际基地也在氦3的问题上下了大力气,光采集车辆就高达四位数,分离设备多达百余套。
月球的建设成就非常喜人,可是增加的产量却撵不上舰队的扩建速度,而且战舰燃料还需要大量的氘,因而氘的产量也是限制燃料储备总量的重要因素。
总而言之,搞几艘快速战舰没问题,全面准备还是赶紧洗洗睡吧。
2028年12月6号,运载地心基地的快速运输舰飞抵木卫零,进入环绕轨道之后,立即准备空投事宜。
得到通知的叶涵早就带着战士们赶到地心通道出口,等待组合舱降落。
运输舰绕着木卫零飞行两周,终于飞到了预定空投坐标,一口气将舰上携带的组合全部投下。
由于运输舰位于高空轨道,组合舱用了十几分钟才钻进大气层,又过了一小会儿,才慢慢降落到地心通道附近。
叶涵一声令下,所有人分头行动,每一个战士都带着一群来自抵抗组织的外星人,经过二十多分钟的努力,所有舱段全部搬到通道口。
叶涵把指挥权交给罗麒,罗麒带上一组队员,解除舱段外的保护层,接下来由外星人接手,把组合舱抬进地心通道,送往地心。
为防止外星人在途中做手脚,罗麒那组人乘坐工程车全程跟随,一齐出发的还有以方言为首的技术团队。
这一次叶涵长了个心眼儿,命令罗麒沿路释放通讯中继器,车队一直和前进基地保持联系,每天按早中晚报告情况,一路无惊无险,地心基地于七日后,也就是2028年12月13日抵达地心。
地心基地只用了半个小时就组装完毕,调试正常后,首批技术人员正式入住。
第0922章 倾力而为
入驻地心绝对是个好消息,甚至可以说是双方合作的又一个里程碑,但是无论前进基地还是地球,都没人想象中的欢欣鼓舞,反而非常担心地心基地的情况。
那里毕竟是木卫零的地心,外星势力的核心地带,如果抵抗组织搞出点意外,前进基地压根儿就来不及救援。
说句消极的话,现在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抵抗组织的诚信之上
不过迄今为止,双方的合作还没出过岔子,除非出现重大变故,不然抵抗组织变卦的可能性不高。
从这一天开始,人类的技术团队正式入驻地心,对行星发动机展开了全面而细致的研究。
很久以后,这一天作为人类航天史上的重要一页载入史册,只不过当历史事件发生的时候,没有任何人意识到自己正在创造历史。
同样是从这一天起,行星发动机的研究变成了北都的头等大事,所有人关注着木卫零地心那个小小的基地,种子已经种下了,但是没人知道能不能等到开花结果那一天。
叶涵每天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和地心基地保持联系,询问基地的情况和研究进展,然后就是每隔一段时间,派工程车走一趟,把地心基地需要的给养物资送过去,同时取回地心基地的生活垃圾和书面研究数据,顺路维护一下通讯中继设备。
正所谓所水楼台先得月,叶涵身在前进基地,每天都能接触到最新的研究数据,然而越是了解地心的情况,他就越是为之咋舌。
叶涵早就知道,木卫零不止一座行星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