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去读读小说网>女生言情>乱世扬明> 分节阅读 19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19(2 / 2)

“确实如此,如果这家店的茶点合我胃口,我也不会轻易换地方。”

“咱们的棉布也是如此。不仅顺滑堪比丝绸,而且价廉物美,别人家的棉布替代不了,暂停断货不仅不用担心,到重新营业那天肯定会迎来一个购买的小。”

张明礼被他说得有些兴奋起来:“但愿如此吧。”

“另外,咱们除了用黎区的棉花做材料,还可以用广州那边的普通棉花,两种棉布同时推向市场。”

夏天南提出了“高低搭配”的市场计划,也就是说从广州买来普通的棉花,加工成普通的棉布,比现有的“丝绸棉布”价格低一成,也就市价的七成,抢占普通棉布的市场。

张明礼意识这也是个巨大商机,产品不仅要“高档货”,也需要“中档货”,两种棉布同时推向市场有丝绸质感的棉布以普通上等棉布的价格发卖,普通棉布则以更低的卖价打价格战,这样一来,广州本土的棉布前有埋伏,后有追兵,没有了活路。哪怕布商愿意降价,可是成本拼不过琼州布,还是死路一条。

张明礼当即承诺,大量收购市场上的棉花,运来临高,按成本价抵扣布料的进价,自己贴运费。他说干就干,立刻回广州。十天后,就运来了第一船棉花。

提南峒那边,愿意源源不断地提供海岛棉。由于持续的盐巴和铁器输入,整个寨子的生活品质得到了提高。有了甜头,符峒主下令,全峒坡地全部种上棉花,顿时整个峒成了棉花种植基地。由于棉花结果需要一段时间,他还派人去临近的峒寨收购棉花,一头山猪两百斤棉花,皆大欢喜,对方觉得棉花反正不值钱,提南峒收了棉花还能赚点差价。

大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的三月二十八日,是个重要的日子,夏天南和林伟业的纺织厂厂房扩建工作全部完成,准备重新开张营业。与上次闷声发大财不同,夏天南这次请来了提南峒、清水峒的代表观礼,还请了相识的钱师爷剪彩,当然有红包奉上。

剪彩现场放了几十挂鞭炮,连临高县城里的人都跑出城来看热闹,县城里过年都没这么热闹。

提南峒的代表就是跟随林伟业去过清水峒、斩脚峒的奥雅符中,他被占地近百亩连绵不绝的厂房震住了,心中更加坚定了抱紧夏天南的大腿,把提南峒建成纺织厂棉花种植基地的念头。

清水峒的代表是峒主黄罗的侄子,见识了纺织厂的规模后,他就盘算着禀报族叔,如何通过和汉人的交易获得更多的好处。

钱师爷是最高兴的,这劳什子的剪彩也有红包拿,简直是轻松加愉快啊,当初与这伙人交好是多么正确的决定。

对于纺织厂的命名,夏天南颇为纠结了一番,最初起名“临高布坊”,可是怎么看都有一股挥之不去的小家子气,自己建造的是近代化的工厂至少从理念和制度上是而不是小作坊,再迎合古人的口味很是委屈自己,干脆就叫“临高纺织厂”,至于本时空的土著懂不懂就不管了,新事物被接受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而且今后炼铁造船,都一律叫“xx厂”。

开业仪式的重头戏就是挂牌。当“临高纺织厂”的牌匾挂上去后,按照夏天南事先的布置,现场掌声雷动鼓掌的都是自己人,事先还排练过,古人是没有鼓掌的习惯的。

这牌匾是通过钱师爷的路子,花重金向临高县令吴明晋求来的墨宝。吴大县令本不愿为商贾题字,认为有辱斯文,不过看在五十两银子润笔费的份上,捏着鼻子题了字没办法,临高这地方苦啊,贪都没地儿贪去。

热闹过后,就是红红火火的大生产。

新来的员工中,黎族女工效率依旧比汉族女工高很多,广州来的女工有些人对纺车、织机很生疏了,熟悉上手花了一番功夫,投入到紧张的三班倒生产还需要磨合。因此,崇祯三年四月份的平均日产量只有八百匹,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不过在两个月的磨合后,趋于稳定。五月份平均日产量就达到了一千匹左右,基本实现预计产量。

第三十二章 夏天南之野望

从五月份开始,临高纺织厂稳定地向广州市场每月输送三万匹布,既有丝绸一样的老琼州布,更多的还是普通的棉布,但是价格比市价低三成,被称为新琼州布。

如果说当初老琼州布进入广州市场还可以看做一种新产品对原有产品格局的试水,其投放量还不足以搅乱整个棉布市场,那么这次每月上万匹老琼州布足以冲击普通棉布的原有地位,更不要说质量一模一样价钱更低的新琼州布了,每月足足投放两万匹左右,足以让整个广州棉布市场发生一场地震。

张氏布行开始了全城的重新布局,开设了多家分号,以点带面实现了全城覆盖,展开了对原有老布行的无差别攻势。

在琼州布持续的冲击下,大批中小布商破产,他们的布料卖不动,资金无法回笼,降价又会亏损,左右都是死,有的收拾细软关门大吉回乡下,有的带着铺面投了大商家找靠山。

能够在这股狂潮中生存下来的只有实力雄厚的大布商,他们的优势在于资金充足,能够抵抗滞销带来的影响,再者他们有官府或者其他行业的稳定订单,这些渠道是张氏布行暂时无法触及的。

除了中小布商破产,带来的长远影响是珠三角一带的家庭式作坊大面积停工。

虽然明代最大的棉布生产地区是江南松江府,但是出口到日本和欧洲的占了大半。珠三角一带的农民,种粮之余最大的收入来源就是纺纱织布,供给两广地区自产自用,被布商收购的价钱虽贱,但是好歹是份稳定的收入。

如今在琼州布的打压下,本土棉布滞销,也没有商人来收购了,这些农户就陷入了布匹卖不掉没有收入没钱买棉花纺纱织布没有收入的恶性循环。

没有了这份收入,承担粮赋就格外吃力自从万历朝张居正改革实行“一条鞭法”以来,除江南苏杭地区以外,其他地区都一律改征折色,即折为色银原本农户们可以用织布所得分摊缴纳折色银的压力,现在就只能全靠种粮所得了。

很多农户无法承担沉重的赋税,家里都揭不开锅了,还要面对凶神恶煞的衙役的催收,动不动就枷号十天半个月,无奈选择了背井离乡,广州的人市又多了许多来自珠三角地区的农户。这些都是后话,琼州布的影响此时还只波及了广州城的布商。

随着琼州布的热销,临高纺织厂每月能获得一万二千多两银子的毛利润,用金山银海来形容也不为过。

夏天南知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道理,临高纺织厂如今就是一只下金蛋的鸡,如果没有足够的力量抵抗外界的觊觎,迟早是别人砧板上的肉。

夏天南的野望是打造一支全火器化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