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伟业指导的方法则是完全不同的双层复合式铳体,与单筒焊接法不同,它在钢芯上裹以红铁,当第一层铁包裹好以后,在这层铳体上再裹一层,使内铳的接合口被外层铳体包裹结实形成复合体。
从技术上来看双层复合铳比单筒焊接铳科学,铳体接合更坚固,虽然这种铳管无法做出很长的鸟铳铳管,但口径可以做的比第一种鸟铳大,因而有限距离内威力也大。
林伟业参照的蓝本就是英国陆军称霸全球殖民地的制式火枪褐贝丝燧发枪,这种枪身较短,用料少,成本低,容易大量制作生产。唯一不同之处在于采用双层复合铳体,而原版褐贝丝是单筒卷制,考虑到中国的铁矿石质量不如西方,冶炼技术也不如18、19世纪的水平,加之不用像英国那样过于追求控制成本,所以做了这个改动。
打造铳管的过程中,王一锤按照以往的经验认为短管不如长管打的远,但是东家这么说,他就照办。
第三步则中外皆同,就是修整内膛。这时铳管还是粗胚,且芯体不直,膛内也粗糙不平,除了把管身外部打磨光滑,最重要的就是用钻头将铳膛钻大钻光滑。
在明代,一般钻头都采用堕子钢,钢性并不很硬,而且是人工钻膛,所以制造鸟铳一半的时间都是在钻铳膛,每天只能钻一寸,其时间可长达一个月。纪效新书记载:“鸟铳原孔甚小,用钢钻钻之,一日钻寸许,至底为止,一月钻光为上。”
在林伟业看来,明军鸟铳生产效率低的令人发指。解决的办法有两方面,一是改进钻头,二是改变钻孔方式。
钻头的工具钢很好解决,采用坩埚炼钢法就能炼出比堕子钢坚硬的多的工具钢,这种方法1742年由英国人洪兹曼首先应用,他将渗碳铁料切成小块置于封闭的黏土坩埚中,在坩埚外面加热,铁料继续吸收石墨中的碳而熔化成为高碳钢水,浇铸成小锭后锻打成所需的形状。钢在坩埚中熔化时,石墨碳还能起还原剂作用,钢中氧可以去除,各种夹杂物也能从液态钢中上浮去除,所以钢的质量优于当时的各种金属材料,可用来制造加工金属材料的工具。
坩埚法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生产液态钢的方法,但是生产量极小,成本高。对于只需要工具钢的林伟业来说,这缺点都不是问题,反正不需要大规模量产,只要有比堕子钢更坚硬的钢做钻头就足够了,将来为大炮镗光内膛,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得到的工具钢。
第五十一章 山寨版褐贝丝
太斯文看来不顶用啊。新书需要支持,用你的票使劲的砸我吧。推荐票推荐票推荐票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至于钻孔方式,林伟业的方法是采用水动力简易车床。
所谓简易车床就是一个放大的横置手摇钻,不过是用水力代替手摇。原来钻孔是人工一寸一寸的钻,而且竖着钻,费时费力,采用简易车床则是将枪管横向固定在一个可以转动的架子上自行旋转,钻头刀具水平进给,这样钻孔的效率比原来提高数倍,原本要钻一个月才能钻出一根枪管,现在五六天就可以钻出一根内膛光滑的优质枪管。
枪管制作成功,还可以看作对原有工艺的改进,接下来枪机的制作就是革命性的改进了。
明军的鸟铳就是火绳枪,其结构是,枪上有一金属弯钩,弯钩的一端固定在枪上,并可绕轴旋转,另一端夹持一燃烧的火绳,发射时,用手将金属弯钩往火门里推压,使火绳点燃黑火药,进而将枪膛内装的弹丸发射出去。
相对于燧发枪,火绳枪的弊端很多,最明显的就是射击过程非常复杂而缓慢,戚继光在戚继光兵法中记录了使用火绳枪的10道程序,而在欧洲,1607年出版的武器练习,对火绳枪的开火步骤进行了描述,共分为25个步骤,非常繁琐;其次就是雨雪天气和大风天气无法使用,雨水会把药门的引火药打湿,大风会把药门的引火药吹走。
燧发枪解决了火绳枪的上述缺点,它的点火装置,是在击锤的钳口上夹一块燧石,传火孔边设有一击砧,射击时,扣动扳机,在弹簧的作用下,将燧石击打在火门边上,冒出火星,引燃火药击发。大大简化了射击过程,提高了发火率和射击精度,使用方便。
而褐贝丝作为成熟的制式燧发枪,比起早期简陋的燧发枪,枪机采用改进的制轮楔机心设计,这种新装置也是后期所有各国燧发枪的标准设计,制轮楔有两个卡榫沟槽的固定机心与制动阻尼形成两道保险,第一道就是装填黑火药至引药盆的机动待发状态,第二道就是射击待发状态,制动阻铁连动扳机构造可上下滑动,使之闭锁与击发。
为了打制这种枪机,林伟业特地画了三视图,直观的描绘了枪机结构。作为技艺精湛的铁匠,王一锤虽然从没碰见过这种图纸,但是一看就懂,摸索了几次,就成功的打制出枪机。
枪管和枪机制成,意味着枪的主体部分就完成了,接下来就是进一步完善枪的性能了。比如使用黄铜制作枪身配件加强火枪的坚固度及耐久度;制作木质枪托和枪身护木,枪托设计成公鸡颈对接式,延伸且平滑并加装黄铜底板使对接的两片枪托不致散开,容易握持及贴腮瞄准,枪管护木是容易握持的圆滑设计;枪管末端新设计一个较为突出的简易准星帮助射手瞄准;加装两个黄铜制作的活动式枪背带扣环,方便士兵长途行军;用黄铜制作2个小铜管固定在枪护木下缘作为通枪条存放的地方。
最后的压轴戏是套管式刺刀的卡座,在枪口安装滑动式卡榫刺刀及刺刀座,使得刺刀紧固不脱落并且不影响射击。虽然现在还没造出合适材质的刺刀,但预留出装备刺刀的卡座也是未雨绸缪。
刺刀是燧发枪时代划时代的发明,其意义不亚于燧发式点火取代火绳点火。由于刺刀的出现,使得火枪兵不需要长矛兵的保护,在保持远程打击能力的同时,具备了一定近战能力,面对骑兵时,也不再像以往一样脆弱,从此纯粹的火枪兵取代了火枪与长矛并存的战斗方式,盛行一时的西班牙大方阵就此消亡,线列战术和空心方阵主要对付骑兵开始出现。
在林伟业的指导下,通过王一锤的手艺,一把山寨版褐贝丝燧发枪提前一个世纪诞生了,这把枪全长14米,重约4公斤,预计装上刺刀后全长可以达到19米,基本上接近一根长矛的长度了,近距离可以作为长矛刺杀使用。
林伟业陶醉地欣赏这把18世纪诞生,一直使用到19世纪的名枪,低碳钢材质的枪管闪烁着金属的光芒,黄铜配件的点缀让枪身看起来熠熠生辉,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枪托看上去是那么的和谐,整把枪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啊
夏天南没有欣赏工艺美感的艺术细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