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去读读小说网>女生言情>乱世扬明> 分节阅读 374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374(2 / 2)

作为兵部职方司的实权官员,手握天下武官的职务升迁大权,方主事对什么千总自然不放在眼里,可是这个锦衣卫千户头衔果然震住了他地方武将能加锦衣卫千户衔,很不简单,一般都是简在帝心的人物,不是职方司能轻易拿捏的。他脸色苍白退后两步,对杨嗣昌说:“大人,你都看到了,琼海镇的兵将一个个都这么嚣张跋扈,居然还侮辱属下,请大人给属下做主”

杨嗣昌皱了皱眉,看来这个壮汉比刚才的小喽啰要棘手一些。不过在他眼里,两者无非是大蚂蚱和小蚂蚱的区别,反正都要捏死,多费点力而已。别说一个锦衣卫千户了,就算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亲自前来,也阻止不了他实现自己政治主张的决心。

他看了看黄猛甲身边大群士兵,平静地对沈冲说:“看来你一个神枢营游击人手不够啊,贼人的兵马不比你少,是不是再调些人马过来”

沈冲眼皮跳了跳,这句话直接将黄猛甲等人定义为“贼人”,看来这位新上任的右侍郎是铁了心要对付这些琼海镇的兵了。

京营的兵虽然多,可是战斗力如何,沈冲心知肚明。除了五军营和北直隶周边抽调的班军注1外,神枢营充斥着大量勋贵子弟,神机营更是成了勋贵们的镀金之地,虽然衣甲鲜明、器械精良,论形象比外地兵马高出几个档次,可都是花架子,这些少爷兵不愿吃苦,很少操练,也从未实战,可谓不堪一击,真的要动手,又如何是边镇精兵的对手

别的边镇沈冲不太了解,但是这个琼海镇,最近一两年实在名头太过响亮,想不知道都不行。远的不说,就说眼前这一车车的鞑子首级,试问天下兵马谁能做到去年更是有南直隶大败流寇、生擒高迎祥的光辉战绩,那场盛大的献俘礼,沈冲可是亲眼见证的。

他实在不想和这些从战场上杀得对手人头滚滚的精兵真的打起来,但是兵部的人也不能得罪,尤其是这位传言将来会接任兵部尚书的杨大人。他犹豫片刻,决定两边都不得罪,小声对杨嗣昌说:“大人,下官只是个游击,京营的大人物太多,想要调更多兵马,下官也是无能为力啊”

杨嗣昌凝视着他,似乎要看穿他的心思。

沈冲有些心虚,垂下了头。

杨嗣昌看了他一会,笑了笑,说道:“沈游击说的有道理,让你调动京营其他各部兵马,是难为你了。”

沈冲如释重负:“大人果然体恤我们这些跑腿的”

“既然你调不动兵马,我来帮你。”杨嗣昌打断了他的话头,“来人,取纸笔来,我写个条子,送去五军都督府,让大都督下令,调神枢营两个营、神机营左右哨前来。天子脚下,朗朗乾坤,我就不信几个贼子能无法无天”

除了特战队之外,在场的所有人都大吃一惊,事情越闹越大了。神枢营总共10个营,再来两个,加上沈冲这一部,已经三个营了,神机营分中军、左掖、右掖、左哨、右哨五军,一下抽调两个哨,几乎是神机营一半的兵力。这下子,整个京营一小半的兵力将会云集兵部,衙门广场里是站不下这么多人的,只能挤大街上了。如果不是因为京师戒严,京营的大部分兵力要负责城墙防御,估计这位杨大人会把一半以上的京营兵力都调过来。

沈冲觉得不可思议,对付小一千人而已,有必要这么兴师动众吗这些营头如果都来,怕是有上万人,连皇帝都会被惊动,就算兵部尚书也没有这么大的权力和胆量吧他偷偷瞟了一眼杨嗣昌,见他口里说得斩钉截铁,却不急着动笔,看样子是想虚晃一枪,吓唬一下对方,心里便松了口气。

事实确实如沈冲所料,杨嗣昌抬出了神枢营和神机营作为威胁,并不是要真的调这么多兵。这点政治觉悟他还是有,就算是兵部尚书,没有皇帝的首肯,也无权调动这么多兵马,就算有这个权力,真要聚集上万兵马,皇帝第一个就会怀疑他会不会是造反

黄猛甲等人却不为所动,似乎根本没有听见这番话。琼海军有过在南京与神机营大打出手的“前科”,连始作俑者镇守太监都干掉了,又怎么会惧怕京城的京营论打仗,他们还真不怕谁。

杨嗣昌有些意外,这些大头兵的心理素质这么好,倒让他有些骑虎难下了。本来动用神枢营和东城兵马司的人驱散黄敢那批人是最好的处理方式,但是黄猛甲带着近千士兵加入对峙,事情就变得复杂了。

来文的吧,用兵部的威严让他们知难而退,这些人根本不吃这套。虽然事后杨嗣昌有一百种方法在粮饷和官职上卡对方脖子,但对方似乎根本不在乎得罪兵部的后果;来武的吧,驱散一两百人还行,一千人就不好办了。真要在天子脚下酿成武力冲突,杨嗣昌也承担不起这个责任。

事情陷入僵局,时间慢慢流逝,太阳已经落山,街头商铺都开始打烊,家家户户门口的灯笼被点亮了。

这时门外传来一个声音:“兵部什么时候这么热闹了整条街都水泄不通,这是要打仗不成”

注1:五军营是京营作战的主力,除在京卫所外,每年又分调中都、山东、河南、大宁各都司兵16万人,轮番到京师操练,称为班军。js3v3

第八百一十七章 首辅

一顶轿子被抬了进来,周围的京营官兵和东城兵马司的兵勇都纷纷避让,让出了一条道。在京城当差,个个都是由眼力见的,他们让的不是轿子,而是轿中人的身份。这顶软轿看着有些朴素,可是随从手里打的灯笼上写着一个“温”字。

普通士绅出行,不管是坐轿还是乘船,灯笼上一般会写明自己的籍贯、功名等信息,亮明自己的身份。在北京城,姓温的人数以万计,只写一个“温”字的,说明对自己的地位有绝对信心,而且刻意保持低调,那么身份就呼之欲出了。

杨嗣昌眼睛眯了起来,盯着这顶轿子。怎么他会出现在这里

一名老者下了轿,慢悠悠地走到对峙的双方中间站定,果然是当朝首辅温体仁。他左右看了看,显然神枢营游击和东城兵马司指挥不够资格和他对话,看了一圈后,目光锁定了杨嗣昌。

杨嗣昌一边揣测温体仁的来意,一边上前见礼。

“些许小事,怎么惊动了阁老都是下官的过错。”

对于这个政坛后起之秀,温体仁还算比较了解。当年其父杨鹤出任三边总督,招抚流寇神一魁,却被玩了一招诈降,朝野上下攻击其绥靖方略,被崇祯下狱,准备处死,时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