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去读读小说网>女生言情>乱世扬明> 分节阅读 436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436(2 / 2)

温体仁提示:“夏天南功名心重,陛下可以考虑适当加封赏,比如加太子少保,如果剿灭李自成,许诺再封爵”

夏天南现在已经是一连串官职爵位加身:大将军、平南侯、太子少傅、左都督,再加太子少保已经惊世骇俗,还要再封爵,就只有封国公了。

崇祯不甘心地说:“封侯才几天,难不成又封国公本朝无此先例,莫非要朕开这个先河”明朝能封世袭罔替的国公的人,大多是开国功勋,在崇祯看来,屡屡挑战朝廷底线的夏天南何德何能与徐达这样的勋臣比肩

温体仁耐心劝说:“陛下,笼络一个武将,总好过让李自成之流颠覆朝纲。”

与温体仁一个鼻孔出气的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王应熊站了出来,奏道:“陛下明见:李贼口口声声人人不纳粮,耕者有其田,这已经不是匪寇行径了,而是妄图推翻我大明数百年江山,此人比张献忠之流更加恶毒,必须铲除。相比之下,区区爵位就显得无足轻重了,只要能笼络夏天南卖力打仗,一切都是值得的。”

封建王朝说到底是地主阶级的政权,征粮收税是国之根本,这个根基如果动摇,王朝离覆灭也不远了,更何况朝中文武百官大都是士绅的代言人,自然不希望看到这一幕,闻言纷纷出列奏对:

“请陛下三思,不惜一切代价铲除李贼”

“事有轻重缓急,封赏夏天南事小,剿灭李自成事大”

“国之根本不能动摇,请陛下即刻下旨吧”

面对群臣的谏议,崇祯有些招架不住,只能做出取舍,无奈地说:“既然如此,那就下旨,给夏天南加太子少保,调其入京。如果能全歼李贼,另有封赏。”

群臣很满意,素来刚愎自用的皇帝能够从善如流,让他们很有成就感,纷纷阿谀:“陛下圣明”

崇祯问温体仁:“只是谁去宣旨,替朕说服其北上按理来说,长卿你是最佳人选,可是内阁不能少了你”

温体仁回答:“说服夏天南并非易事,臣推荐一人,或许可行。”

“谁”

“司礼监随堂太监方正化。此人数次赴琼州传旨,与夏天南熟识,也好说话些。”

崇祯点头道:“既然是长卿的推荐,朕信得过,就派方正化前去传旨。如果成功,回京之后,朕提拔他为秉笔太监。”

现在的秉笔太监是曹化淳,也是深得崇祯信任,但是他身兼数职,同时还是东厂提督,并总提督京营戎政。崇祯也不希望权力过分集中在几个人手里,如果方正化真的办事得力,有这个能力,把秉笔太监一职给他,但是东厂还保留在曹化淳手中,既培养了一个新的得力干将,又维护了曹化淳的脸面,同时让权力结构更均衡,一举三得。

第九百四十九章 厚积薄发

温体仁暗自得意,司礼监掌印太监是王承恩,他常年服侍皇帝,司礼监的事情很少过问,实际掌权者就是秉笔太监。如果一切顺利,方正化升任秉笔太监,就算没有提督东厂,那也是朝野中排名前列的一号人物了。这样一来,内阁、司礼监,加上琼海军,在各自的领域都是翘楚,就形成了一个文武兼备的铁三角同盟,试问朝野上下,除了皇帝本人,还有谁能撼动至于方正化能否完成任务,温体仁根本不担心,大家都是自己人,还有什么不能商量而且温体仁对夏天南有所了解,他有极大的野心,却不是一个冲动的莽夫,大军都快冲进金銮殿了都能忍住,是个能干大事的人,攻打辽南一定不是闲来无事之举,而是在布局,说不定李自成从一个扑街货突然一跃成为流寇第一人,也是夏天南背后在捣鬼。解铃还须系铃人,要化解李自成的威胁,最终还得落在夏天南身上。杨嗣昌见素来以老成持重见长的首辅最近很活跃,而且有意无意针对他,不解之余,心里很有些郁闷,但无论如何都想不到当朝首辅会和一个张扬跋扈的武将沆瀣一气,只是觉得不能让温体仁牵着大伙的鼻子走,得扳回一些局面。既然对方提出调琼海军北上的理由很充分,自己没法否决,就只能从阻挡李自成进京下手,挽回几分颜面,免得让对方把风头都占了去。他对崇祯说:“陛下,臣请督师北直隶兵马,与南军夹击李贼,毕其功于一役,消除京城隐患。”崇祯没有挽留,很爽快地点了点头:“准了。”杨嗣昌心中有些凄凉,换了几个月之前,皇帝肯定会挽留自己在京主持大局,而不是放出去做督师。看来调集河南兵马北上是个大大的败笔,而且福王之死,皇帝口中不说,心里肯定有芥蒂。如果此次阻截李自成再出什么岔子,自己的仕途只怕快要走到终点了。他暗叹一口气,想当初皇帝对自己何其信任,甚至在琼海军围困皇城、文武百官落井下石之际还力排众议给自己撑腰,短短几个月功夫,自己在皇帝心中的地位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宠臣与罪臣之间只怕也是眨眼之间的距离。他突然有些后悔,早知如此,就不入京了,在边疆做个总督挺好,风险也小些。朝会之后,方正化作为特派中使奔赴琼州,这就意味着夏天南从南至北的布局收到了效果,三方势力都被他成功地调动了:李自成按照他的计划提前8年北上;朝廷将中原兵力收缩到北直隶,并且拟调琼海军征剿大顺军;清军原本的入寇计划被打乱,据张革名等人传回的消息,皇太极准备派多尔衮、豪格等人率军南下,重新将辽南收复,解除后顾之忧。一切都按照夏天南的设想顺利进行。外部形势大好,内部形势也不错。没有战争的这段时间,琼海军上下并没有闲着。临高本土的军队编练已经基本完成,从十几万流民优中选优,挑选了两万青壮作为预备役,一边屯田一边操练,其余人则分散到澄迈、儋州、万县等地垦荒,逐渐开始有了收成,加上对原有的良田代缴赋税,收获颇丰,粮食储备喜人,原来的粮仓都不够用了,新的粮仓在临高新城以南开始动工。山东方面,苏粗腿干得很出色,在谢三宾的全力支持下,改编了山东境内原来的营兵,淘汰冗员,精锐编入独立团,消化吸收。半年多下来,整个山东除了卫所以外,营兵都撤销了番号,朝廷的武装力量接近于零,只剩下隶属琼海军的独立团,原本四千不到的规模已经扩充到了一万余人,是原来的两三倍。作为北直隶屏障的山东,已经彻底被解除武装,成了琼海军直接控制的基地,随时可以派遣援军从海上登陆,向京城、陕西、辽东发动攻势,进退自如。台湾那边又是另一番新气象,朱大典管民、魏连横管军,把这里打理得井井有条。以台南为中心,一个规模庞大的移民聚居地已经形成,并且随着人数的增加,不断向外扩张,往北接近诸罗山今台湾省嘉义市,往南抵达打狗今台湾省高雄市,往东到了阿猴今台湾省屏东县。这些区域原本到了清朝甚至民国以后才慢慢开始开发,现在还是原始状态,勤劳的大陆移民提前让这些地方进入了农耕时代,当然也免不了与阿美族、排湾族、平埔族为代表的原住民发生激烈的冲突。朱大典大肆砍伐森林、武装移民的方法成效显著,原住民的生存环境被破坏,和移民的斗争也逐渐处于下风,他们要么屈服,要么被迫逃入阿里山深处,阿里山脉以西方圆几百里都成了汉人的天下。而来自陕北的流民不断加入,让魏连横麾下的准军事人员数量急剧上升,光论人数,台南基地已经快赶上大本营临高了。陕北流民与山东等地的饥民不一样,大多有被裹挟加入流寇炮灰部队的经历,打过仗、见过血,培训成军的速度和难度比起后者更有优势。半年多的时间,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