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去读读小说网>女生言情>乱世扬明> 分节阅读 45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453(2 / 2)

“大顺倡义提营首总将军为奉命征讨事:自古帝王兴废,民兆于心。嗟尔明朝,大数已终。严刑重敛,民不堪命。诞我顺王,体仁好生。义旗一举,海宇归心。渡河南而削平豫楚,入关西而席卷三秦。安官抚民,设将防边,大业已定。止有晋燕,久困汤火,不忍坐视,故特遣本首总,于本月二十日,自昌平领大兵二十万,分路进兵为前锋。我主亲提兵百万于后,所过秋毫无犯。我为先牌渝文武官等,审时度势,献城纳印,早图爵禄。如执迷相拒,许尔绅民缚献,不惟倍赏,且保各处生灵。如官民共抗,兵至城破,玉石不分,悔之何及”

李自成击掌叫好:“好一个义旗一举,海宇归心。这提营首总将军代本王征讨,理当由宗敏当此大任。”

刘宗敏大喜过望,他引荐宋献策的一大原因,就是想借这个檄文拿下这个代顺王征讨皇帝的提营首总将军,既可以捞取战功,也能获得足够的政治资本,在即将到来的改朝换代中获得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果然投其所好之后,对檄文很满意的李自成不出意外地将这个重要位置给了他。

大顺军中一片喜气洋洋,而相隔不到百里的紫禁城中却是愁云惨淡。

乾清宫中,崇祯压抑住心中的愤懑,问杨嗣昌:“闯贼已经到了昌平,一路上无人可挡,你把希望寄托在琼海军身上,只怕所托非人,难不成朕就这么轻易的做了亡国之君不成”

杨嗣昌的头发白了不少,闻言回答:“陛下,臣怎么可能把希望都寄托在夏天南这等无君无父之人身上其实解救京城之困,另有一支奇兵可用。”

“谁”

“宁远团练总兵,吴三桂。”

注1:山人,一般指隐士高人或与世无争的高人;又指山野之人或山里之人,谦称;还有以易经、卜卦、八卦、风水、数理、五行算命为职业的人,也称“山人”。宋献策是算卦为生,取义后者。

125 23:34:3246684980

第六百八十六章 提前出炉的平西伯

如果不是夏天南的崛起,吴三桂的晋升速度在整个大明都称得上佼佼者。他参与山东平叛时才20岁,已经凭借战功升任游击,短短几年功夫,又接连被擢为前锋右营参将、前锋右营副总兵,并于崇祯八年经辽东巡抚方一藻、御马监太监高起潜,报请朝廷批准被擢为宁远团练总兵。只是在夏天南的衬托下,吴三桂的光芒显得有些黯淡无光前者在五六年的时间里,从一介白丁一跃成为平南侯、左都督、琼海镇总兵,并加太子少保、赐大将军,这在整个大明几百年的历史上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此时的吴三桂还不是崇祯十七年值得依赖的朝廷柱石在另一个时空,1644年的吴三桂官至辽东总兵、被封平西伯,坐拥最强的边军关宁军,是当时大明唯一能依靠的武力崇祯对这个24岁的年轻人能否承担抵御几十万大顺军甚至钳制琼海军很是怀疑,他疑惑地问:“朕知道此人,祖大寿的外甥、吴襄之子,就算有些军功,可是又怎么能担此大任如果要征召关宁军,岂不是直接召祖大寿勤王更妥当”

杨嗣昌叹了口气,答道:“陛下,大凌河之战后,祖大寿先降鞑子,后又逃回,据称是诈降,可是陛下陆续三次下诏,命其进京觐见,此人都借故推辞,据守锦州不出。不管是其提防陛下算旧账,还是拥兵自重,如果征召其率军勤王,多半会百般拖延,在途中消耗时间,还不如征召吴三桂。此人与其舅舅祖大寿不同,年轻气盛,正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时候,而且更容易掌控,只要许以功名利禄,不怕他不动心。”

崇祯闻言有些心动,问道:“祖大寿会不会从中作梗该作何封赏”

“祖大寿虽然有拥兵自重之嫌,但是远不到与朝廷为敌的地步,他自己不敢来,却未必会阻挠吴三桂前来勤王。至于作何封赏”杨嗣昌长吸一口气,退后两步,撩起官袍跪下,郑重其事地说,“值此危难存亡之际,臣请陛下不吝封赏:为吴三桂加右都督,封平西伯,以此为条件,征召其来京勤王。”

又是一名封爵武将崇祯眼皮子跳了几下。

他沉默半响,对身后的王承恩问道:“王伴伴,都说旁观者清,你倒是给朕说说,尚未立功,就给如此厚重封赏,是否妥当”

王承恩迟疑道:“大明出了一个夏天南已经势大难制了,而关宁军近年来已经为边军之首,饷银、军粮都比其他边镇要多,依照常理来说,是否该给吴三桂如此封赏,值得细细斟酌。不过”

崇祯追问道:“不过什么”

“万岁爷恕奴婢直言:是否忠于朝廷、忠于万岁爷,与封赏是否太重关系不大,而是看一个人的品性。夏天南草根出身,无法无天惯了,就像那美猴王做了弼马温,肯定不甘被管束;而吴三桂世代将门,品性比夏天南应该要好得多。或许给予重赏会让其一时有些忘其所以,但问题不大,最关键是够忠心就行了。故而,奴婢认为,杨部堂提议甚好。”

杨嗣昌顾不得君前失仪,击掌叫好:“公公分析地入木三分,文弱佩服。”

崇祯很信任王承恩,自然不会怀疑他和外臣勾结,再说这么旗帜鲜明地赞同,也说明其心中之磊落。

他沉吟了一番,点头道:“既然如此,就依文弱所言,呆会你代朕拟旨。不过朕还有一个问题:就算吴三桂赶在夏天南之前到达京城,你凭什么相信吴三桂能击退闯逆几十万大军”

杨嗣昌露出了平时难得一见的笑容,回答:“陛下,想那琼海军张扬跋扈,无非就是倚仗火器犀利而已。臣从辽东巡抚方一藻处得知,吴三桂父子曾从广东琼海镇处购置了数千鸟铳、小炮若干,与琼海军所用并无二致,日夜操练,已经单独练就一支火器强军,佐以关宁铁骑,定能力压琼海军一头,若其来京,加上京畿附近的军队配合,击退闯逆并非难事,甚至可对远道而来的琼海军形成钳制之势。”

崇祯惊喜不已:“吴三桂购置了琼海镇的火器那真是太好了。”他和杨嗣昌的观念差不多,认为只要有了相同的武器,加上关宁军强悍的骑兵,达到并超越琼海军是顺理成章的事。但两人都不知道琼海军真正强大之处在于近代化的军队体系,这个是旧式军队根本无法望其项背的。

他兴奋地一边踱步,一边埋怨:“好你个杨文弱,这样的消息,居然不早早告诉朕”

杨嗣昌连忙低下头:“陛下恕罪。臣也是碰巧今天才从方一藻的奏折中得知,还没来得及禀报。”

崇祯挥了挥手,有了好消息,些许枝节也就不在意了。

“赶紧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