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去读读小说网>女生言情>唐朝工科生> 分节阅读 34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342(1 / 2)

d予国的地方首领收了好处,同意了上国豪强的要求。

“越智氏在附近有个码头,是和筑紫岛交换物资用的。不过还要往东北一段航程。”

“你真是夯货啊。谁都知道今年我们要对伊予岛下手,越智氏东拼西凑,已经凑了一万多人马,就等着我们打过去”

伊予岛就是以后的四国岛,此时也的的确确分有四国,只是因为岛上多山多丘陵,粮食产量相当的低,把野人部族算上,可能才能凑足二十万人。

西北伊予国的账面户口,越智氏对外吹逼说是有九万,然而实际上王万岁带着人把筑紫岛蚕食鲸吞之时,伊予国治所的卫戍力量,仅仅五百人左右,这还是因为伊予国之下对越智氏相当有敌意的缘故。

“船长,你忘了之前苏州船到过伊予国东北,在那里收购一批倭女,然后带了几块石头回来。”

“铜山矿石”

“伊予国的人,肯定不认识矿石,也不知道那里有铜矿。咱们最好派人先去看看,要是真有,今年打了之后,最好让伊予国割让那块地给我们华润号。”

船长舔了舔嘴唇,显然十分意动,忽地扭头看着淳于十二郎:“说起来,你这厮怕不是故意往这里窜吧”

“嘿”

淳于十二郎同样舔了舔嘴唇,眼睛在船灯下闪着光:“那头巨鲲,正好在伊予国发卖,鲸肉在这群土人眼中,也是肉食美味。船长,你看如何”

“好若是真有铜山,下半辈子不用愁了。不是,是三代不愁”

东大洋的海风,吹动了水上男儿的心。而此时,已经到了收麦的时节,闷热的江汉平原,丘陵之间的小麦,已经明黄一片。田间地头,都是已经组织起来的民夫劳力。数不清的人头攒动,大量的人力打谷机被投入使用。

规划妥当的村落,都有长史府建设的晒场,这些晒场用来翻晒麦子。因为用了水泥,造价对很多村落来说,算得上不菲。不过他们都是分期付款,每年用税赋缴纳后的粮食收益中的一成来支付。

承担多寡,不算田亩数量,只以当年粮食总产量为准。放在别州,兴许很难这样推行,然而在沔州,这一州二县之地,又被杀了流放一批地方豪强,张德就算不是说一不二,也是威严十足。

“宗长,东海急件。筑紫岛的。”

“嗯”

老张一愣,抖开信封,看了一边信上内容,有些讶异:“这伊予岛上竟然有个铜山而且估算产量不会低”

“王太史的弟子,去了几个,有个极善炼铜,当不会作假。”

“这信上说的可是年产五十万贯以上。”

“这”

国内缺铜缺金银,也因为这个原因,虽然唐朝有完整的货币体系,但担当货币主力的却不是开元通宝,而是绢布。尽管在财政反映上,武德四年之后的财政结算,也是以折算为多少钱来计算,但一枚枚铜钱,在十年前,张德依然记得,那可是相当的有购买力。

一枚开元通宝,在武德年,可以买到半斗米。除开天灾导致的物价上扬,常态下的开元通宝,在没有大量铜锭输入之前,购买力都是相当强劲。

但随着铜锭大量贸易以及走私进入唐朝,长安洛阳这样的富裕地区,一斗米又来到了十五文的价钱,而且是上扬态势。

这一回的价格上扬,却并没有什么感觉。这是因为,大量的铜锭在长安洛阳地区熔融重铸成开元通宝。

几乎所有的粮商都断定,长安粮价明年一定会冲到二十文一斗。除开西域、交州、天竺的铜锭输入,更多的铜锭通过登莱、苏州进入中原,这是不能说的秘密。

虽然全国范围依然是“钱荒”状态,但长安洛阳两京之间,却因为短时间大量的铜钱输入,没有流通到下级州县,形成了短期内区域内的“通货膨胀”。

这样一个大帝国,想要通过挖矿手段来解决“钱荒”,是完全没可能的。但是,伊予岛上发现这么一个年产量极高的铜山,不仅仅是“忠义社”中内部要狂欢,那些外围的同盟,甚至是朝廷中的奥援,都会像是闻着血腥味的鲨鱼,片刻都不会停地要将铜山中的每一块碎渣榨出铜汁来。

“这样,七郎,你辛苦一趟,去洛阳,把伊予岛铜山丰产这件事情,宣扬到风流薮泽之地的歌姬,也要如数家珍。”

“是,宗长。”

第二十一章 简单粗暴

“忠义社来了十七八个人,洛阳这几日当真是热闹。”

“洛阳宫监康德,副监王秋道,专门找上了凯申物流的大东主常明直,你当这几日长安的都知跑来东都作甚”

“那东海就那个甚么岛上,真有铜山一座”

“不似作假,这次可是华润号作保,登莱水军得了上命,那就要正式东行。你们可知杜大郎的跟脚尚书右仆射嫡长子,只是以往不声张,这才坊市知晓的人甚少。”

“有个忠义社小郎的相好,是画皮馆的都知,前日唱罢了一曲,正推杯换盏,倒是吐露了一事,说是那铜山年产少说五十万贯。”

“五五十万贯”

“入娘的,这事偏和俺们没甚干系,这门路往何处寻,却也不知啊。”

“听关内来的朋友说起,他们河套行商的,正要凑钱走康宫监的门路。”

“只怕没有两三千贯走不通。”

“这个数。”

一人伸出了一只巴掌,五指撑开,在众人面前晃了晃,然后感慨万千道,“实话说,就算走了康宫监的门路也不成。此事朝廷已经知晓,昨日长安就来了人,是褚侍书查询此事。”

“可快要天黑的光景,褚遂良不是又返回长安了吗”

“明日就是大朝会,怕是皇帝要知道跟脚。”

这话一出口,居然当时就冷场了起来。之前皇帝盯上了白糖,糖市建立之后,短短几个月,死了一两千人不说,更有许多中小家族破灭,被流放者不知凡几。江南道更是传了一件事情过来,说是有会稽人扯旗造反,只是被史大奈给灭了。

史大奈是从丰州都督的位子上跑去江南做事,虽然没有被水土不服给干掉,但因平定会稽山啸聚作反一事,又重新迁回了长安,皇帝知道他这几年被折腾的够呛,于是留在长安,只要他身体合适,随时可以跑去岐州做一任刺史。

只是,关于史大奈平定会稽山造反一事,民间只是听说有这回事,但朝廷从来没有公布过。

糖市建立这件事情,让江南不少种甘蔗的坐地户损失惨重,有人造反不稀奇,哪年没有好勇斗狠之辈扯旗造反。只是这一回,造反的人很不一样,以往商贾多是资助一下山大王,自己在后面捞点实惠就算。

想让他们自己冲上前搏个泼天富贵,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然而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一回因为李皇帝的刀子实在是太狠,居然真有商贾撒了家底,带着一票雇农帮工宰了几个农官,又抢了一个码头,竟然是要混个水陆道场。

可惜没什么响应者,大多数拥有甘蔗田的商贾,宁肯咬牙割肉,也没有选择一起闹上一场。

糖市建立后又有不少人拿到了“产本”,抢到“产本”的机会其实很低,但不得不说,就这么一个僧多肉少的局面,直接就让原本还在犹豫的商贾坐地户,选择了去搏“产本”而不是搏命。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