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较熟悉的,她应该不会走,哪怕是有别的高校挖她,她也不会跳槽。但现在那些高校都学精了,他们不挖小苏,而是请小苏去他们学校挂名,什么要求都没有,最后给的福利却相当足。”
国防科大的校长疑惑,“这不挺好的吗这么多学校都请小苏去挂名,但他们挂的都只是一个虚名,小苏本人在我们学校,对我们学校有利啊”
陈润之老先生气得心口疼,“这只是那些人挖墙角计划的第一步那些人深谋远虑、居心不良,他们知道挖不走小苏,所以开始盯着小苏组建的团队挥锄头了小苏本事大,心也大,在数学系工作了两年,已经打算组建自己的科研团队了,但我们数学系哪里还有地方老宋的那应用数学团队都快赶得上其它院系的学生总数了,实在没办法答应小苏的要求啊”
“咱这是恢复高考后的头一次送毕业生,没有规定哪个老师能带几个本科毕业生,谁能想到有二三十个本科生选了小苏,小苏为了让带这些学生,费心费力费脑子,我听说那些学生做的论文题目都与其它学生的大不一样,现在小苏想把人给留下,肯定是有她的计划,我们系的人数却满了,要是再多要几个学生留校,怕是学生人数都会比老师多,你说这可怎么搞”
国防科大的校长沉思片刻,问陈润之老先生,“去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颁奖结束之后,我听说最上头的那个大领导曾单独约见过苏娇杨这样吧,你答应苏娇杨这事儿,我去同教育部提交一份申请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申请书。等国家重点实验室申请下来之后,苏娇杨别说想要招二三十个学生组建团队了,就算她照着宋忠堂的那大团队招人,那也绰绰有余。”
陈润之老先生惊讶,“就算咱要申请国重,那难道不应该是去找国防部吗咱又不是教育部直属。不过国防部已经答应给咱一个军工类的国重了,肯定不会给批第二个。”
国防科大的校长道:“如果那苏娇杨做出来的科研成果同国防军工相关,那别说是两个国重,就算三个国重,我也有把握申请下来。可她做的研究恰恰是同国防军工不沾边的,不找教育部要钱找谁要”
“教育部要是不给呢”陈润之老先生以防万一,给了校长一个会心一击。
国防科大的校长挟了片猪头肉,道:“他要是不给,那就把申请书改个名字,去石油工业部要。我可听说了,你们系的这个苏娇杨同石油工业部的关系相当好,之前她拿那个科学技术进步奖都是石油工业部给提名的。”
“那要是石油工业部也不给呢”陈润之老先生穷追不舍。
国防科大的校长烦了,“石油工业部要是不给,那我们就自己从学科建设经费里掏组建一个校级的实验室,慢慢扩大规模,不管怎么样,苏娇杨得留住这才来了国防科大三年,就做出这么多成果来,要是在国防科大十年十五年三十年呢为了留住这样的额人才,我就算碰几次壁又怎样大不了豁出这张老脸不要了呗。”
得了国防科大校长的保证,陈润之老先生就安心了。
次日,陈润之老先生早早地赶到了数学系,他都没去自己办公室,直奔苏娇杨办公室,同刚到办公室没五分钟的苏娇杨说,“你想留那些学生,提前同系里打一声招呼,只要他们能顺利毕业,直接留校就行。”
苏娇杨迟疑了一下,“咱数学系的名额不是不够了吗”
陈润之老先生大方无比地摆手,“这都不是事,只要是真的人才,咱就破格留下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嘛咱学校的校长已经填写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申请表,尽快会提交上去,教育部会提交一份,石油工业部也会提交一份、冶金地矿部也会提交一份,还有就是咱的大靠山国防部,都不会落下。咱广撒网,能捞几条鱼就捞几条,最差都会网住一两条的,国防部就是咱的保底”
苏娇杨放下心来,“那我问问学生们的意见。”
这年头的大学毕业生吃香的很,国家包分配,不是进入机关单位就是进入高校或者科研院所,能从那些跟着她做本科论文的学生中留下多少,苏娇杨自己心里也没底。
会有一半吗
三分之一也不少了
苏娇杨忽略了一点,她带本科论文的这些学生都是她昔日的同学,绝大多数人都是拿苏娇杨当参照物来比的,一听苏娇杨有让他们留校做老师的意愿,没一个不同意的。
他们当了老师,就算是苏娇杨的同事了吧
总算能追上苏娇杨的脚步了,好几个学生激动得一宿都没睡着。
苏娇杨指导这些学生做的毕业论文都是同应用数学相关的,利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其它学科的问题,适用得很。
临近十二月底,这些学生陆陆续续完成了苏娇杨对论文的要求,苏娇杨又来了一个骚操作,她让学生们将学位论文中与数学相关的部分全部精简出来,把一篇三万字有余的文章精简成六七千字的长度,然后译制成英文,全部都投了出去。
苏娇杨这次瞄准的期刊,是位于普林斯顿的应用数学。
虽然应用数学不如数学纪年的排名高,但在应用数学领域却是无人能及的。
而且自己带出来的学生自己心里清楚,这些论文确实不错,要创新点有创新点,要基础有基础,可问题就在于没有将成果升华出来。
要是这些论文的成果都升华出来了,那肯定要投数学纪年,可在苏娇杨看来,这些成果的水平还不够,数学纪年若是录用了这些文章,怕是会拉低数学纪年的整体水平。
至于苏娇杨为什么不让学生接着做下去,不把成果升华出来,一方面是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做到这个水准就足够了,另外一方面,苏娇杨想把那些成果留给自己组建的课题组。
好不容易培养出一个学生来,结果被人挖走了,项目核心也带走了那她该去找谁哭
第44章 鱼目混杂
陈润之老先生同国防科大校长说的话很快就奏效了, 原以为希望渺茫的教育部颇为痛快地批准了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申请, 并且一次性拨款四百万, 用于国家重点实验室之后全部简称国重的建设。
这建设不仅仅包括建设国重大楼, 还包括国重内部优势学科的建设, 人才的吸收与招揽等。
中央专项财政资金很快到账, 国防科大从兄弟院校济同大学建筑系约了一份建筑设计稿, 然后将湘南一建的团队请来,湘南省第一个国重就这样轰轰烈烈地开始建设了。
国防科大数学系的办公大楼是新盖的,足够容纳苏娇杨吸收进入课题组的学生, 而且国防科大为了尽快给国重挂牌, 还将那刚变成教职工食堂的数学系旧址又给改了回来。
教职工餐厅并入原先的学生餐厅中,单独占了一个楼层, 开学的时候只为教职工供应三餐, 等假期时,会对全校师生开放。
国防科大的校长为了防止夜长梦多,在申报国重时, 直接将国重负责人的名字填上了苏娇杨,这样苏娇杨之后就没办法单飞了。
给新国重命名的重任自然而然就落到了苏娇杨头上, 苏娇杨左思右想, 始终没想到一个一直符合自己定位的名字, 最终素手一挥, 敲定了下来。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