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去读读小说网>都市重生>大国重工> 分节阅读 114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114(1 / 2)

出头,而且还只是一个普通工作人员而已。工作小组的组长是个年轻得令人发指的小屁孩子,属于那种泡在蜜罐里长大的人,根本不可能理解他们这些经历过山河破碎,又经历过白手起家的老一辈的心情。跟这样一些小年轻谈什么自力更生,他们能听得懂吗

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胥文良憋了那么久的一股劲,如果不在这里泄出来,只怕会把老爷子自己憋出个好歹来。他也顾不上自己的岁数够当对方的爹,话里带着刺地便开始进攻了。

“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我们从来都是举双手赞成的。50年代,我们就引进了苏联的先进技术,搞了156项重点工程,当时宋书记、贡厂长、王厂长他们,还有我,都是亲身参加了技术引进的。30年过去了,到现在这156项重点工程还是咱们国家的重要支柱,我们这些人,怎么可能会反对技术引进的政策呢”

°文良一上来便是摆起了老资格,他也的确有这个老资格。毕竟他们这些人在工地上挖土的时候,冯啸辰连液体状态都还不存在,王根基岁数大一点,勉强当时也是挖过土的,当然只是在幼儿园的沙坑里挖土。

“既然是这样,那么胥总工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呢”王根基问道。

°文良道:“50年代,我们国家是一穷二白,那个时候引进技术是为了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可是,经过30年的建设,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所有的工业产品我们都已经能够生产,好吧,我也承认我们的技术相比西方国家还有一些落后,但这也并不是追赶不上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要一而再、再而三地从国外引进设备。

江城的1700毫米轧机,我们引进进来了。随后又是浦江钢铁厂的全套设备,从高炉到轧机,甚至连运煤的小车都是买进来的,这我就不明白了,我们搞了3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连个小推车都不会造吗”

冯啸辰坐在旁边实在是无语了,胥文良说的所谓小推车,可不是工地上运砖的那种小车,而是高炉给料用的料斗,你说成小车倒也不算错。严格地说,这种料斗的技术含量没多高,自己造也不是不行,问题在于,成套设备的引进,很难分得这样清楚,你非要拿着一个螺丝钉说自己也能生产,所以不该引进这架飞机,这个道理怎么听都像是歪理吧

“浦江钢铁厂引进了,到南江钢铁厂,又是引进,这又算个什么道理呢如果国家觉得造不如买、买不如租,那么索性把我们秦重解散了,大家都在头上戴顶汉奸帽,到十里洋场当买办就是了。”胥文良直接就给上纲上线了。

“胥总工,你这话就不对了。”王根基把脸沉下来了。作为一名在部委里工作的官员,他的政治敏感是非常强的。胥文良说的“造不如买、买不如租”,在当年是有着鲜明的政治色彩的,听到这样的话,王根基不可能再继续保持淡定。

其实,“造不如买”这句话,最早出现的时候是有其特定语境的。一个企业也罢,一个国家也罢,在某一个特定历史时期不可能自己去制造所有的设备,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才是正确的决策思路。在一时没有技术力量制造,或者来不及制造的情况下,通过购买一些设备来提高自己的装备水平,本无可厚非。

但在政治运动频发的年代里,任何一句话都可能被人抓住把柄,然后提高到政治高度,忽略掉一切语境,最终成为某个人的罪证。这样的事情过去发生过很多,如今也依然经常发生。

70年代中期,国家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技术引进,史称“四三工程”。70年代后期,有被称为“洋跃进”的新一轮大规模引进。进入80年代之后,技术引进更是成为常态。伴随着这些经济决策的推行,“造不如买、买不如租”这句话也就经常出现在类似于胥文良这样的老一代嘴里了。

第一百七十四章 跟我立个军令状

“老胥,说重了,国家没有说过这样的话。”

宋洪生出来劝解了,他是党委书记,这种时候是要坚持一点政治正确的。不过,他说话的语气非常随和,让人感觉他也就是不得不说这么一句,至于内心是否赞成胥文良的说法,就另当别论了。

“国家是没这样说,我相信中央的领导同志不会得这样的软骨病,但下面的一些人是怎么样的,我就不知道了。有些人出了一趟国,回来以后口口声声都是国外如何如何,我看这些人就是骨头里缺钙,该吃点钙片补一补了。”胥文良梗着脖子说道。

“老胥就这个脾气,小冯处长别跟他计较。”贡振兴在冯啸辰旁边解释道,同时偷眼看着这位年轻处长,想看看他有什么表现。

冯啸辰笑了笑,小声回答道:“没关系,有什么意见,说开了更好。”

“是啊是啊,对于上级的想法,我们也是有一些不理解的,老胥的意见,反映了不少同志的想法。”贡振兴道。

冯啸辰自然不会去追问胥文良的话是否也反映了贡振兴的想法,贡振兴这样说,暗示的意味已经非常足了。他没有继续深入这个话题,而是伸筷子挟了一口菜,在嘴里嚼着,让人觉得他不是一个工作小组的组长,而是一个来打牙祭的闲人。

王根基与胥文良的交锋还在继续,他冷笑着说道:“胥总工,你说国家的政策是造不如买,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想方设法让德国人向咱们转让技术,还请你们秦重分包一部分制造任务这不就恰恰反映出国家希望自己掌握这些制造技术吗我们这次奉主任的安排到秦重来,就是来考察秦重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措施的,你们对于吸收这些技术,有什么具体的想法没有”

“消化吸收这些垃圾技术”胥文良面露鄙夷之色,“两台板坯夹钳吊,一套卷取机,几块导板,加上七八个轴承座,这都是我们20年前就已经掌握的技术,我们还需要德国鬼子来教我们怎么做吗”

“”

王根基一下子就被噎住了,他真的不懂冶金机械啊,胥文良说的这些设备和部件,都是由克林兹转包给秦重制造的,这一点王根基是知道的,出发前就已经在资料上看过。可要说这些技术是不是秦重在20年前就已经掌握的,他可就真不清楚了,胥文良这样一说,他都不知道从何反驳起为好。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秦重承接的板坯夹钳起重机,是两台65吨,42米跨度的起重机,没错吧”冯啸辰淡淡地插了一句话,他的眼睛却没看着胥文良,而是盯在面前的一盘红烧大鲤鱼,研究着如何从鲤鱼的脸上撕一小块嫩肉下来。

“嗯。”胥文良从鼻子里哼了一声出来。

“秦重过去生产过类似的板坯起重机,是40米跨度的,主、副板厚度是12毫米,上、下盖板厚度是22毫米。而这一次的设计要求是主副板8毫米,上下板16毫米,我想请教一下胥总工,咱们有没有什么具体的措施能够达到这样的设计要求。”

冯啸辰终于把那块鱼脸肉剔下来了,他把肉塞进嘴里,然后抬起头,笑眯眯地看着胥文良,问道。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