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欧洲便成为美国要遏制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欧洲各国或许是出于自保的目的,签订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成立了旨在与美国分庭抗礼的欧盟,触动了美国的逆鳞,美欧关系开始恶化,欧洲的发展自然也就遭遇了危机。
冯啸辰对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一向极其关注,再加上还有一个在美国当银行家的叔叔,自然也知道欧洲目前的状况。他并没有打算复制过去的模式,而是提出了一个组团出海去海外淘金的战略。
赚海外的钱,同样也不算是什么新鲜思路了。重装办至少在10年前就已经力促各家装备制造企业前往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进行设备销售,目前非洲、东南亚、南美等地还有一些中国承建的工厂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不过,冯啸辰这一次提出的做法,比以往要更为大胆,他要求各家装备企业要积极参与各种国际装备展会,到一流的舞台上去与国际巨头当场角逐。
“啸辰,这个想法有点太超前了吧咱们的技术水平,和欧美国家还有相当的差距啊”吴仕灿这样对冯啸辰劝诫道。
“可是,咱们的东西便宜啊。”冯啸辰笑嘻嘻地回答道。
“人家的品牌知名度比咱们高多了。”钟启帆也提醒道。
“可是,咱们的东西便宜啊。”冯啸辰道。
“那些国外大企业,都有成熟的销售渠道,咱们只怕是拼不过他们吧”市场部的张瀚匀道。
“可是,咱们的东西便宜啊。”冯啸辰还是这句话。
“啸辰,咱们能不提便宜的事情吗”王根基忍无可忍了。
“那么”冯啸辰想了一小会,最后蹦出了一句:“咱们物美价廉啊。”
众人全都崩溃了,这不还是一回事吗合着这位新上任的总经理,手上就攥着这一张牌呢,自己还以为他有硬的底牌。
冯啸辰也是存心跟大家逗乐,见大家都被自己给逼疯了,便笑呵呵地说道:
“各位,不是我成心,而是你们说的都很对,咱们技术不行、品牌不行、渠道不行,的确是没有太多优势。但在今天的世界上,价格便宜就是一个极大的竞争力。
其实大家都清楚的,咱们的产品虽然说技术水平不如西方国家,但主要的性能指标都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了。西方国家产品比我们强的地方,不过是更方便、更环保、更耐用、更美观。这些东西重要不重要呢当然是重要的。但是,对于大多数的用户,甚至包括发达国家的用户来说,花几倍的价钱只为了方便、环保、耐用、美观,是很不值得的。
当今科技发展速度极快,十年前的产品,放到今天就已经过时了。花几倍的钱买一套能够耐用50年的设备,既无必要,也不经济。一台设备用上几年就扔掉,换更高科技的设备,这才是一种理性的做法。在这方面,物美价廉这个特点就很重要了。就说你们各位,10年前买的老冰箱是不是还在用呢,有没有抱怨过冰箱质量太好,弄得你们没有了换冰箱的由头”
一句话让大家又笑起来了。可不是吗,在座各位都算是成功人士,是中国第一拨有钱买冰箱的人。10多年前一台冰箱2000多块钱,买回家去可谓是风光无限。可这几年市场上的冰箱越来越便宜,功能越来越多,外观越来越漂亮,他们这些人中间十个中有八个都不止一次地生出过怨言,盼着家里的冰箱赶紧出点故障,最好是那种根本修不好的故障,这样就可以去换一台更新更炫的冰箱了。
推广到装备工业方面,似乎也有这样的情况。六七十年代建成的那批炼钢电炉、燃气轮机,如今运转还非常良好,但技术却已严重落后了。炼钢电炉已经发展到超高功率,火电设备讲究的是超超临界,新技术更节能高效,谁不喜欢可如果为了采用新技术而把还能使用的旧装备淘汰掉,又让人有些心疼。早知道技术发展得这么快,当然还不如挑个便宜货先用着,过几年再换新的,至少损失也会小一点吧
中国的装备工业曾经严重落后于西方国家,经过十几年的引进、消化、吸收,如今在不少领域已经达到了西方国家八十年中期甚至后期的水平,与西方的差距也就一代左右。可以这样说,不提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就算是西方发达国家,许多企业里正在使用的设备,也并不比中国目前能够制造的设备更先进。如果中国能够提供廉价而又不算特别落后的设备,这些企业有什么理由不予以更新呢
西方装备巨头们生产的装备倒是更先进,但价格是中国产品的好几倍,换一套就能够让企业伤筋动骨,而且过几年又会过时,谁乐意把辛辛苦苦赚下来的钱都扔到这个坑里去
就这样,冯啸辰成功地说服了自己的下属们,又由这些下属去说服了他们各自负责联系的那些国内装备企业,让他们意识到目前已经到了出海去淘金的时候了。这一次,由装备工业公司牵头,组织全国十余家整机厂和二十余家配件厂前往慕尼黑参加国际工程装备博览会,就是冯啸辰组团出海战略的一部分。
现实与架空相结合,有些企业名称之类的别去考证了都是橙子编的
第六百一十九章 找人买单
国际工程机械博览会的事情,冯啸辰最早还是听王伟龙说的。慕尼黑国际工程机械博览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际工业展会,每三年举办一次,旨在展示全球工程机械领域的新成就,同时也是一次全球性的工程机械产品订货会。
全球的工程机械市场目前主要为美、欧、日三方瓜分,大型企业有数十家,中小企业数以百计。用户如果要分别上门去与这些企业洽谈,交通费和时间成本都是非常可观的。再说,这类装备的订货也往往不是谈一次就可以的,而是需要货比三家,这样一来,举办集中的产品订货会就非常必要了。在这种订货会上,用户可以在这里对比不同厂商的产品,最终买到自己心仪的设备。
在80年代之前,中国从未派团出席过慕尼黑工程机械博览会,甚至于这个名字对于中国的大多数工程机械企业来说都是非常陌生的。改革开放后,中国打开了国门,陆续开始接触到这些大型的国际展会,其中也包括了慕尼黑博览会。最初,前去参加慕尼黑的是国家机械进出口总公司的官员,他们去参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作为买家,采购西方企业生产的设备。由于经济水平的限制,这种采购的规模也是非常小的,以至于在博览会中根本就没有什么存在感。
再往后,代表团中就出现了中国工程机械企业技术人员的身影,他们到博览会上主要是为了现场观摩国外同行的产品,了解最新的技术进展,以便改进自己的产品。1992年,罗冶提出了要到博览会上展出自家产品的申请,几经周折之后获得了国家的批准,但参会所需要的经费全部是由罗冶自己负担的。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