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王挖了一辈子坑了,在他临死的时候,他还给何向东挖了一个坑,何向东到现在都不知道王弥苇在弥留之际在呼唤他的儿子是什么意思。
何向东很多时候也是苦笑不已,坑王真不愧是坑王啊,临死都给他留了个扣子,只是这个扣子却不可能再有解开的时候了,真是遗憾啊。
王弥苇无儿无女,自然也是没有人给他操办丧事的了,他所有的后事都是何向东给他办的。
张阔如老爷子这段时间也非常伤心,王弥苇自从来北京之后就一只是跟张阔如一起生活的,老哥俩住在一起斗嘴都快有十年了。
老人本来就是很孤独的,张阔如也是如此,王弥苇的加入填补了他内心的孤独,现在见到老友逝去,张阔如遭受的打击很大。
张清丰也在知道自己老爹的情况之后,还特地赶了回来陪伴了张阔如好几天。
张阔如的亲孙子也一直陪在张阔如身边喊着爷爷。
吴家宝已经在王弥苇面前磕过头了,他现在就是王弥苇的徒弟了,从名义上来说,他才是王弥苇在这世上唯一的亲人了。
吴家宝也在给王弥苇准备丧礼。
何向东思考之后,还是决定把王弥苇的身份公布出去,王弥苇虽说已经隐匿江湖太多年了,但是该是他的荣耀,一定不能少。
“隐匿民间的红色艺术家王弥苇先生昨日在京辞世。”
京华晚报用了一整个版面详细报道了王弥苇的过去,那个艺名叫王元风的净街王的过去。
报道一出,曲艺界一片震惊,社会各界一片震惊。
曲艺很多老前辈都还记得曾经的两个净街王的传说,其中一个是评书门的王杰魁先生,另外一位就是王元风。
比起王杰魁先生,王元风就显得神秘很多了,没人知道这个人的师承门户,而且也没有多少人跟他有交情,但是这个人却是那个年代最当红的几个说书艺人之一。
这个人身上仿佛有说不完的书目,都说生书熟戏,听书就得听新鲜的,但是没有哪个说书先生能一直说新书的,他们都是在一个场子里面说不同的书目,但是换个场子,换批观众,他们就会说老玩意了。
但是王弥苇的脑子里面却像是藏着一个图书馆似得,他有说不尽的好书能说,这是让当时所有说书先生都觉得诧异的一件事情。
这是一个拥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当然更富有传奇色彩的是他身上拥有的强烈的爱国情怀,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后,王弥苇就很少再说传统书目了,他所说的书全都是他自己新编的,全都是揭露社会现实,揭露侵略者丑恶嘴脸的书。
影响力最大的永远都是通俗文化,高雅文化能影响的仅仅只是那一部分很高雅的人,通俗文化的渗透力才是最大的。
王弥苇在抗日的十来年里面,他在全国各地说着侵略和反侵略的书目,农村,城市,有人的地方就有他的身影,他的说书对抗日宣传起到了很大作用,也的的确确惊醒了一大批仍处于浑浑噩噩的愚昧国民。
当然,在这期间,他也遭受了许多迫害,数次险死还生,可他却永远都是矢志不渝,这也令艺界同行都很佩服他。
新中国成立之后,艺人们全都翻身做主了,国家本来是属意让王弥苇来做艺界领袖的,可惜王弥苇却根本没有兴趣,他甚至连加入国家曲艺团的兴趣都没有。
他挥挥衣袖,直接又遁入了茫茫江湖,放弃了已经送到面前的名誉和地位。
这等洒脱,给王弥苇平添了更多传奇色彩。
一晃,又是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传奇已经不再被人记得了,现在传奇死了,何向东把传奇的事迹挖掘出来,传奇依旧是传奇。
社会各界沸腾了,若只是一位老艺人去世,社会各界顶多会略表哀悼,可是王弥苇不一样,这个人物太传奇了。
曲艺界更是沸腾一片,好些和王弥苇是同一时代的老艺人纷纷而动,无数记忆都涌现在了他们脑海中,当初的那个传奇竟然一直还活着,当初的那个传奇竟然已经死了
相声门的人也沸腾了,好多相声前辈这才知道原来当初的净街王王元风竟然是他们同门之人,于是,好多人都开始查找王弥苇的门户。
相声界三大世家都来参加王弥苇的追悼会了,少马爷直接从天津赶了过来,常家几位爷也都过来了,侯家人也来了。
王弥苇生前几十年都甘于无名,可是死后却着实浓重了一把,在追悼会上,文化部门也来人了,来的是一位文化部的副部长,他还带来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的是“人民红色艺术家”几个大字。
副部长在追悼会上发言,说是国家是不会忘记那些为国家,为民族付出的人,这是王元风先生应得的荣耀,生前虽然无法给他,但死后必然不能委屈了曾经的英雄。副部长还强调了王元风精神,要让文艺界人士都要认真向王元风老人学习。
就连王弥苇墓葬之地都被特批在八宝山,八宝山可不是一般的公墓,可不是一般人能埋在里面的。
王弥苇死后确实荣耀了一把,也风光了一把。
在王弥苇下葬之后,何向东蹲在王弥苇坟前,看着墓碑上的照片,他长叹了一声,艺人行就是名利场,能堪破名利的有几个人呢何向东的师父是一个,王弥苇也是一个。
王弥苇是什么时候堪破的,是在建国后,还是抗日战争时期
何向东摇摇头,无奈一叹,在王弥苇坟前洒下一杯清酒。
第八百四十六章 海派清口
王弥苇的丧事操办了好几天,何向东又在北京陪伴了张阔如好几天,王弥苇的丧事办的很体面,文艺界有头有脸的人士都来了,国家文化部门也来人了,还给王弥苇定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王弥苇低调了半辈子了,在去世的时候可谓是狠狠地高调了一把。
吴家宝作为王弥苇在世的唯一一个徒弟,他也受到了不少曲艺界前辈的关注和关心,文化部门的领导还专门跟他聊过天。
这一幕让赶到北京的吴爸吴妈直接惊呆了,他们本来还有一肚子怨气的,本来说好是拜何向东为师的,结果却又拜了别人了。
拜了也就拜了吧,结果师父马上就去世了,吴家宝又作为人家的唯一徒弟来给师父操办丧事,完全变成了一副死者家属的状态。
这让他们心里挺不是滋味的。
可是看见眼前这一幕,他们又说不出什么话来了。果然如同傅盛说的那样,来北京拜师对吴家宝来说是一件好事。
日后吴家宝若是走娱乐圈,凭借着他师父的面子,这些前辈们也肯定会给他一点照拂,传统行当是最重视这个了。
这全都是这孩子未来的资源啊。
丧事办完之后,吴家宝一家人就回南京了,虽说吴家宝是王弥苇唯一的传人,但是何向东也没想这么早就教他说书。
艺术这种东西强迫不得,一定得自己有兴趣才行,先让孩子好好学习,反正他也喜欢评书,平时没事的时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