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能够强国是过去、现在乃至将来的全世界共识。
改革开放推行的目的就是推动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挣脱制度束缚,并借助国际资本获得制造业必需的资金、技术和市场。
虽然这个目的的确定不是一蹴而就的,改革过程中仍然存在计划导向和市场导向的制度之争,但是资金的严重短缺和市场趋势变化的现实最终推动着中国确定了这个目的。
在确定了这个目的后,中国才得以逐渐走向外向型经济,以出口赚外汇,再以外汇换取的设备和技术推动制造业蓬勃发展的正确道路。
但是要实现这一目的,在竞争极为激烈的国际市场中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去赚取利益,却绝不是想做就能做到的。
第一步是利用国家劳动力充足又廉价的要素禀赋,放开劳动力流动限制,集中力量发展轻纺、服装、食品饮料、家电、轻工杂品等劳动力密集型轻工业。
努力让这些轻工业先在国内打好基础,通过在本地市场和国内市场进行竞争,促使轻工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获得一定竞争优势,最终走出国门去到国际市场竞争换取外汇。
第一步选在轻工业是因为这些制造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吸纳劳动力多的优势,能够充分根据国情发挥中国的竞争优势。
其次在发展轻工业的同时,中国也能逐渐由简至繁建立配套的工业体系。
比如轻工杂品中的玩具和轻纺中的编织袋,它的生产原料都要用到化工塑料,而生产化工塑料又要用到石油提炼加工和开采技术。
只要产品能卖得出去,那么赚到的资金就能反哺这一条产业链的企业去引进设备,改良技术,努力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扩大利润。
又比如家电行业的市场需求大,技术又没有高精尖的计算机那么复杂。
那么发展家电行业配套所需的电子元件、电路、机械零配行业就有良性发展下去的条件。
其它的轻工业也是同理。
打好了这些基础才有可能向高精尖领域发展。
而不是像计划经济那样直接跳过轻工去发展重工,跳过简单的去发展难的。
不在打下基础的同时去获得低端市场的利润,那发展成本当然会高到难以承受。
走向外向型经济的第二步,就是让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逐渐走向国际市场,通过出口赚到的低端利润,来支持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建设。
比如引进或研发自动化程度更高,效率更高的机械设备,还有配套的道路、电力、生产运输工具工业等基础建设。
这些基础建设和工业既是降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产成本,扩大低端市场利润,也是由简至繁,由轻工向重工发展的关键步骤。
第三步就是靠积累的外汇储备,重点发展附加值高的重工或高精尖工业发展。
逐渐由低端走向高端,从低利润走向高利润,由被迫花高价引进设备到自主研发突破垄断,不再被那些外国的高附加值产品剥削辛苦积攒的血汗钱。
如果能走到这一阶段,就预示着中国产业结构已经开始向发达国家转变,并且彻底走上科技高速发展,经济高速增长的道路。
这是国家发展至关重要的三步。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