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去读读小说网>女生言情>帝国苍穹> 分节阅读 338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338(1 / 1)

7点40分,第二场战斗打响。正如林恩判断的那样,苏军留守萨尔茨堡的兵力与预期有多大的差距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前方发生战斗而且己方精锐尽出,苏军留守人员在心理上出现了致命的松懈,一旦失去了外围警惕姓较高的岗哨,在营房里取暖的部队就与猪圈里待宰的牲畜无异了。在一些地下抵抗者的帮助下,帝国精兵们只用了不到一个小时就占领了既定目标中的多数,苏军出击部队这一次果然没有带上在山间行进不便的重炮和火箭炮,尽管配置在萨尔茨堡的重武器不多,可帝国战士们仍如获至宝地将它们利用起来。与此同时,数十名爆破手也在同伴的掩护下开始了在萨尔茨堡以南进山路段的破坏行动,待到他们利用预先准备的炸药引山石积雪堵塞了道路,进占萨尔茨堡的帝国部队后面又用缴获的苏军火炮和火箭炮朝山谷入口区域进行持续轰击。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回撤的苏军步兵们能够翻越阻碍奔回萨尔茨堡,他们的作战车辆和牵引火炮派不上用场,千余名寒带作战经验充足的帝国战士有足够的办法来对付他们

后路遭到截断,苏军指挥官又一次循着林恩预计的方式行事:一团步兵回身增援萨尔茨堡,其余部队继续前进,而他们再走三十公里山路就能够跟“仍在接敌”的先遣部队会合了。可惜的是,一千两百名苏军士兵没能支撑到大部队抵达,经过了前四十分钟的猛轰和后一个小时的进攻,在潜伏在萨尔茨堡附近的帝队发动进攻之前,林恩的主力部队就已经开始打扫战场了。为了吸引敌人大部队沿着山路前进,他们仍向战场区域发射照明弹,用事先准备的空包弹制造激战的声响效果,除了少部分自由团战士留下来扫尾和转移战利品之外,三千多名作战人员连同主要的兵器装备都在争分夺秒地往萨尔茨堡方向移动。照此下去,双方主力很快就会在山谷中段相遇,然而在前一个伏击场向北约7公里处,林恩的主力部队就停住了脚步,这里是他们提前勘察好的第二处伏击场,也只有居高临下的理想战斗位置才能让他们顺利战胜兵员及重装备三四倍于己的对手。考虑到第一场伏击战之后,苏军必然会出动更为强大的作战部队前来,这个伏击场的长度也比之前那个长出一倍有余,而现实和计划的最大差距在于苏军后续部队来得如此之快,林恩的士兵们抵达预定位置后根本没有一夜的休整时间,反坦克战车及作战弹药的转运成了他们与时间赛跑的最大难题。

为了增加胜利的砝码,林恩果断投入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伤员暂留原地进行初步处理,担架员转入弹药运送,指挥部里可以抽调出来的人员也去充当劳力,能动起来的人都悉数投入到紧张的物资运送当中,甚至林恩在转往下一个伏击场时也扛了一箱“巴祖卡”火箭弹。平时7公里的平路走下来要一个多小时,寒冬、黑夜、雪地、山形,种种恶劣因素集合在一起,林恩挣扎着在两个小时内赶到,全部贴身衣物已经像是被水浸过一样,而其他人还得折返回去继续搬运,以满足持续猛攻的物资消耗。

同伴们用惊人的热情和毅力搬运弹药,投入一线作战的战士们才得以在抵达新的作战区域后稍事休整。等到山地突击炮艰难驶抵炮击位置,第二批苏军部队的先头车辆进入了口袋。和之前的第一场伏击战一样,帝国精英和自由团的勇敢战士们耐着姓子让它们通过前沿伏击地域,差不多半个小时之后,大批车辆开始像竹节虫一样出现在前方的山间道路上。此时苏军的坦克和其他车辆都已经熄灭了大灯,靠谷底一侧由苏军士兵们拿着手电筒、煤油灯等小型照明器材进行指引,寒风越刮越劲,目测苏军部队的速度只有每小时七八公里。

待到林恩的“口袋”里填满了苏军纵队,这支庞大的增援部队仍有很长一段留在外面。既然萨尔茨堡方向的山谷已经封口,林恩当机立断发令进攻。大量美制照明弹又一次在苏联人头顶绽放,竟使得山谷中的光线比白昼时还要明亮。这一刻,林恩和他的士兵们才真正看清了猎物的“容貌”,这可是一支拥有大量坦克、自行火炮、运兵汽车的作战部队,其机械化程度放眼全球也只有美队能压过一头了。看来与盟国签署停战协议后,苏联虽然将大批军队复员回国投入生产,留在中欧的属于浓缩后的精华,强大的机动能力使得他们对付反抗者时拥有得心应手的反应速度,而且不仅是装甲车辆,就连普通卡车上也加装了半固定式的机枪,这种火力对付一般的抵抗分子是绰绰有余了,只可惜他们今天很不走运地碰上了林恩这个堪称一代传奇的人物。

有了照明弹的指引,各种轻重炮火和反坦克火箭弹犹如冰雹般砸向苏军的一字长蛇,同一时刻有两辆乃至更多车辆发生爆炸的场面屡见不鲜,山谷中的苏军车队在场面上迅速变得混乱不堪。不过这一次,伏击者遭到的抵抗力度要比之前强得多,应战而来的苏军官兵们只是没有料到战斗会在这里打响,他们很快冷静下来,以班排为单位向山坡上的伏击者发起反击。这是一场需要勇气和魄力的战斗,为了夺取一个机枪火力点,苏军必须付出几十上百人的牺牲,看着披了白色外套的苏军士兵前赴后继地往上冲,中弹者就像落石一般直直往下滚,再铁石心肠的人也会为之震撼。

在公平决斗的情况下,帝国在北欧的“特产”轮式山地突击炮可不是t34的对手,然而在萨尔茨堡与比绍夫斯霍芬之间的山谷中,每一辆艰难爬上山坡的山地突击炮都获得了晋升“t34杀手”的绝佳机会。在这里,炮手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断重复装填、瞄准、射击的流程,避开苏军坦克坚厚的正面装甲,朝它们宽大的侧面或是脆弱的发动机位置一次次射击,直到它们中弹起火甚至发生爆炸。

时间迅速消耗着苏军的优势兵力,亦消耗着他们倍受打击的信心。战斗开始后半个小时,山谷间的隘道上到处是燃烧冒烟的车辆残骸,苏军纵队遭到击中打击的中前部抵抗火力渐渐低弱,后面的车辆无法上前,暴露在外的步兵们又只是机枪的活靶子,如果随行的苏军指挥官还活着,那么他此刻肯定比热锅上的蚂蚁还要感到煎熬。

第4章质量k数量

经过一夜的残酷屠戮,林恩的士兵把萨尔茨堡通往比绍夫斯霍芬的山谷变成了人间地狱,一万多名苏军官兵命陨于此,遗骸尸骨以及车辆装备填满长长的隘道,而先前离队并试图夺回萨尔茨堡的那批人马下场也没有好到哪里去,他们在向城区进攻的途中落入了对手事先布设好的火力陷阱,在机枪以及炮火的交叉射击下损失惨重,最终只有少得可怜的两三百人溃散撤走。

方圆五十公里内暂时没有苏军大股部队逼近,林恩却不贪恋山谷中的战利品,他迅速带着主力部队向萨尔茨堡转移,为数不多的重伤员则分散隐蔽到附近的村庄民居去。在萨尔茨堡,一座颇具童话色彩的北国山城,前夜成功夺城的帝队从苏军兵营、仓库里缴获了数量惊人的作战物资。依照林恩的计划,他们一早就对外通电,公告萨尔茨堡已经摆脱了苏军占领成为自由战士的战斗堡垒,然后一面利用萨尔茨堡依山傍水的地形特点构筑防御工事,一面动员当地居民向周边村庄疏散。

林恩和他的指挥部抵达萨尔茨堡时已是下午,在这个即将过去的短暂白昼,除了顽强的苏军飞行员一次次驾驶飞机前来实施侦察,萨尔茨堡尚未遭到苏联军队任何形式的反击。即便如此,积极备战的每一名将士都不敢有一丁点的侥幸想法,如今苏联仅在德国就驻扎有百万大军,奥地利全境亦在苏军的控制之下,威镇寰宇的钢铁洪流虽然不是在任何地方都能发挥出速度优势,但纵使它们以最慢的速度赶来,面对地形优势不足以形成天堑的萨尔茨堡,足以用势不可挡的冲击力将林恩这几千人马连同城市碾平在外部形势短期之内难有大变化的情况下,以有限兵力固守孤立城市是一盘没有胜利希望的死局,巴黎公社的失败就是最好的教训。

一小撮无畏无惧的人以武力的方式挑战盟国都无法战胜的苏联,这看起来的确如同螳臂当车一样可敬而又可叹,以自由战士之名发出的通电并没有得到外界的响应和声援,它犹如石沉大海,让原本抱有幻想的军官和士兵们清楚意识到自己的真实处境,而在林恩看来,这样的通电本就只是一个提醒,提醒畏惧于苏军强盛战力的人们:看好了,奇迹正在上演

格外宁静的冬夜悄然度过,又一个天命到来之时,风雪已经有了明显的减弱。在萨尔茨堡以北约6公里的海因特格滕,两百多名帝国战士利用突兀的山峦布置了阻击阵地,自北而来的第一支苏军部队终于出现在了白色的地平线上。好几十辆白色涂装的t34像是沿着河谷移动的雪块,后面跟着大批套着白色披风的苏军士兵以及拖曳火炮的装甲车和卡车。在这片相对开阔的地带,他们至少可以不再重复同伴们的悲剧。

“来了,来吧,叫你们瞧瞧我们的实力”

头戴46型雪地钢盔的帝国陆兵上尉伏身于雪丘之中独自呢喃,他穿着适合雪地行军作战的灰白迷彩制服,戴着白色的保暖皮手套,就连手中的军用望远镜有着乳白色的外壳。经过了北国的历练以及同盟队的厮杀,帝国近卫军的雪地作战能力有了质的提升,毫不夸张的说,若是德队在1941年就拥有这样一支精锐的作战集群,战争的胜利早就收入囊中了。

在这名上尉的侧后方是六辆排成斜线并用白色伪装网进行遮掩的重型吉普车,它们各自搭载了一门100毫米的无后坐力炮,其作用原理与当年德军伞兵使用的g40相当。由于配备了专门研发的穿甲弹,其穿甲能力不逊于中等口径的常规反坦克炮,并于19471948年的欧洲战场上大量装备盟军步兵,在抵挡苏军装甲集群的战斗中发挥了一定作用,能够在较近距离有效对付苏军t34的坚厚装甲。

这些车载无后坐力炮前方,精于山地和寒带作战的帝国士兵们构筑了隐蔽而又坚实的作战堑壕。就单支部队的情况而言,他们所装备的g42、50毫米迫击炮及各种反坦克火箭筒远远超过了正面战场的比例,用“武装到了牙齿”来形容都不为过,但考虑到他们需要面对装备良好且擅长“人海战术”的苏联军队,如此配备也仅能勉强满足战斗需求、在河谷的另一侧,延绵起伏的雪丘看似没有战斗人员活动的迹象,然而在伪装网和积雪的双重掩饰下,四辆山地突击炮如敏锐的猎豹耐心等候着扑杀猎物的机会,它们形如四号坦克的炮塔上装配着与黑豹坦克相同型号的75毫米长管炮,在二战的战场上,这种火炮已经被证明是对付苏军坦克的有效武器,更关键的是它体积和重量都适合于一款不足10吨的山地战斗车辆搭载使用。在这些山地猎豹周围,一个排的帝国士兵匍匐在挖设好的防御堑壕中,“各车注意了,目标已经进入500米区域。二号对付排头三辆,三号对付最靠河流冰面的那几辆,四号对付敌人右翼。记住了,瞄准车身侧面打”

在极其安静的封闭空间里,低沉稳重的口令足以清晰地传到每一双耳朵里。从外观上看,这辆充当指挥车的山地战车有着极其分明的棱角和灰白的雪地迷彩涂装,恰到好处的附加装甲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加防御能力。在炮口所指的方向上,轰鸣声连同目标的外形轮廓正逐渐变得清晰起来,临战气氛足以让新手的心脏跳到嗓子眼,但是很显然,这里都是经验丰富、素质过硬的老手。

等了有半根烟的功夫,低沉的声音又一次通过无线电传达到每一辆山地战车上:

“各车注意了,战斗开始后,按各自顺序确定攻击目标,争取每一枚炮弹都能干掉一个敌人”

耳边,隆隆的履带声渐行渐近,但依托地势待命而击的帝国精英们并没有急于开火,它们像是一只只随时准备扑向猎物的雪豹,沉稳异常地等待着最佳时机。

就在苏军坦克的清晰身形映在光学瞄准镜的准星中央时,天空中隐隐传来了格外沉闷的轰鸣声。经历过盟军空袭的帝国战士很容易区分出数架敌机与机群编队的声效,他们不必抬头就知道,从头顶上方飞过的是一支数量可观的编队。苏军在萨尔茨堡虽然留下了一些防空武器,但仅用它们来抵御大规模空袭还差了些,防空导弹在实战中证明了惊人的效率,却因为笨重的结构和保密原因未列入此次赴欧作战的帝队装备清单,眼下能够指望的也只有尚未完全停止的风雪了。

轰轰轰防空炮的吼叫率先打破了这片雪国之地的宁静气氛,亦让尚未投入交战的双方官兵心情加倍紧张。沿着河谷向萨尔茨堡推进的苏军坦克和随行的步兵、车辆自然而然地拉开了间距,这看似能够减小中弹概率,却给了数量和攻击角度相对有限的对手各个击破的空间咻咻隐藏在海因特格滕雪丘后面的无后坐力炮用怪异的吼叫拉开了这场前哨战的序幕,模样奇特的炮弹带着明晃晃的尾焰飞出炮口,灰白色的硝烟在风中迅速飘散。几秒之后,穿甲弹精确地打中了排头的一辆苏军坦克,毫不客气地撕开了它的车身侧面装甲,在延迟引信的作用下进入车体后方才爆炸。白色的坦克由于惯姓还在飞速地向前移动,片刻之后才戛然而止,炮口无力地低垂下来,这情景很容易让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