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去读读小说网>女生言情>唐朝工科生> 分节阅读 36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363(1 / 2)

d

他有“科举”,有“宣纸”,有“金银财货”,有“威加海内”现在唐军就在万里佛国的中心,从那里到长安和到地中海,脚程是一样的。

外无强敌,自修内政。内政往往就是内争,五姓七望拿什么和这个皇帝拼

杜如晦怎么可能不知道他是宰相,他过手的财税不知几千万贯,他又怎么可能会不知道唐朝的政府如今是如何的强盛

但事情剥离了那些粉饰那么漂亮话,剩下的,就是结果,就是目的,就是期望。

端木蔓菁这个曾经和张公谨、王孝通、李客师分别共事过的老江湖,他看明白了杜如晦的想法。

“蔓菁老辣,倒是把老夫看穿了。”杜如晦站了起来,拿起一只茶碗,茶碗上的盖子撇了两下茶末,这些河南茶,除了茶香之外,还有一种偏涩的口感,南人北人都不喜,唯独中原之人最是品味其中的厚重,他踱着步子,很慢,却很严实,好一会儿,他才饮了一口,“不错,老夫欲灭五姓。博陵崔氏不堪一击,清河崔氏枝繁叶茂,老夫手中之矢,欲射之的,正是这博、清二崔。”

“借刀杀人之计。”

松了一口气的端木蔓菁点点头,“即便杜公有谋私之嫌,不过,我是支持杜公之举的。”

杜如晦面色如常,很坦然道:“老夫的确要在此事中谋私,这是老夫和江阴子早在三年前就说好的。”

“什么”

端木蔓菁整个人都惊在那里,终于色变。

第五十八章 不急不躁

关于谋私利,杜如晦并不讳言,但是杜天王所做的谋私利,都是在规则允许之下,哪怕是按照宰辅联合重臣,参考开皇律、大业律所制作的大唐律疏,杜氏从来没有违规违法。

唯一涉及到的,无非是“家风”有损,仅此而已。

端木蔓菁并非是杜如晦的“家臣”、“谋士”,作为幕僚,这个曾在辽东新型官场厮混过的人,是想要在洛阳开拓眼界。

求知欲,是端木蔓菁一直愿意奔走,并且为自己的经历“著书”的动力。

因张公谨,端木蔓菁颇有重回炎汉的豪迈;因李客师,端木蔓菁眼观地方和中央的博弈争斗,品味其中汉末也似的尔虞我诈;因王孝通,端木蔓菁发现往日佐官,皆豚犬之流。

然后,端木蔓菁辞职了,除却汉装换胡服,游历草原及靺鞨、室韦旧地,积累的资料和见闻,在洛阳著有三卷北地戎狄考。

和地方志不同,端木蔓菁不但掌握了十几种室韦方言,契丹大小各部方言和靺鞨诸部语言,全部精通。当时沧州刺史还是薛大鼎,且是个一筹莫展的沧州刺史。自张德入河北之后,李德胜勾引范阳卢氏出昏招,这才有了后来长孙冲于鸿胪寺中差遣大展拳脚。

而长孙伯舒这个帝国俊杰的风采背后,自然是一大堆前赴后继的底层经营。而端木蔓菁,就是在那个时候,展露出了惊人的眼界和才华。

最重要的一点,他的行动力实在是让人敬佩。

因为张德和王孝通的缘故,加上张公谨、李客师曾经是上级,在北地行走,端木蔓菁有着相当大的便利。更有福威镖局这种民间势力的支持,天时地利人和总能占据一二,以至于在默默无闻间,端木蔓菁做出了时人不能理解,但杜如晦和张德却心知肚明的壮举。

北地戎狄考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它有地里分布图,有特产实物手绘,且手绘相当精准。它有各部名称来源考及丁口柱形图,以及部族主力的人口增长率,牛羊存栏数及大体的迁徙路径

但是,这部著作,端木蔓菁并没有打算在这个时候发布。因为还有一样东西没有做好,这个东西,是一张地图。

自幽州以北,一直到北海的地形图。

在没有官方支持将这张地图拿出来之前,端木蔓菁不打算发布。

而想要让朝廷同意将这种“涉及谋反”的玩意儿印刷出来广而告之,难度相当的大。问题不在于这张地图仅仅是草原,问题在于有了这么一个口子,那么是不是中原的州县,也能公印地图,然后分发天下

有趣的是,在这件事情上,四大天王全部同意,连李靖都同意。但是他们同意的同时,又很有默契地认为此事不可行

端木蔓菁还年轻,和已经死过一回,五十三岁的杜如晦不同,他等得起。

不过杜如晦却对端木蔓菁保证,这两年肯定能发布。

同样的保证,端木蔓菁从辽东王孝通那里,也听到过。不过这样说的人,却不是王孝通的弟子,而是沔州长史张德。

而现在,杜如晦突然告诉端木蔓菁,三年前,作为宰辅的杜如晦,已经和张德有了默契,要灭绝五姓

回去办公的端木蔓菁久久不能平静,他突然觉得,梁丰县男张德张操之,并非传说中的那么平易近人犹若汉时东方朔前隋侯君素

那种喜庆滑稽又颇有聪慧的形象,让人觉得亲切。可当杜如晦陡然冒出来这么一句话,端木蔓菁品味三分,只觉得江阴子深不可测。

而就在这个要紧当口,新郑县的“飞骑”马不停蹄前往河南府前往东都,传来一条惊心动魄的消息。

“康大令洧水有民变速将消息传回长安”

杜如晦也收到了消息,刚刚坐上总统宝座,结果治下就出了民变。这个事情,多少要负点责,当然,实际情况是半点责任都不会有。黑锅,自然是由郑州和新郑县来背。

“总统,变民并未啸聚山林,反而打造了器具舟船,过新郑顺洧水治下长葛。眼下已经到了许昌,离鄢陵也不远。”

“消息从何处传来”

“许州统军府。是贞观五年左骁卫的人。”

“嗯。老夫知道了。”

关于民变,杜总统淡定的很。当初他自请东行,特意在“治军事”这件事情上留了一手,他不打算掺合军事。整个总统的职务,只对政事民事俗务负责,军事是原河南道各统军府也就是如今折冲府的事情。

至于驻守东都诸卫,他半点调动的权力都没有。

当然,他也不需要这个权力。

眼下的事情,他只是负责把消息从官方渠道传递回长安,这就是有功无过。

剩下的,是长安方面的反应、决断、执行。

考验的不是他杜如晦,而是侍中魏征、中书令长孙无忌、尚书左仆射房乔。

“这这怎会有民变”

重臣中自然有不知道行情的,但有些时候,这种问题只会是明知故问。

“山东诸道旱灾,之前就有消息的,有民变,也是正常的事情。”

“可可哪怕是”

有人想说贞观三年那光景,民变也不曾在河南府附近啊。这也太扯蛋了,这怎么可能

“听闻河南颇有几个地方绝收,灾民聚集逃荒,几成流民。”

“灾情也不至于和贞观三年相比吧”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