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是五姓七门。于是乎,才有了后来崔敦礼的拜相。
说白了,崔敦礼是顶替柳奭的缺进的常委会,他代表的是山东士族的利益,但同时也是关陇帮抬举他拉他进去的。
皇帝李治当时也是为了平衡各大帮派的利益,才拜崔敦礼为相的。
现在关陇帮差不多都被清出了朝堂,李道宗顶替长孙无忌进去,但也代表的是关陇帮的另一批人。
崔敦礼以前还觉得李逍这小子还行,但现在对李逍是深恶痛绝。
“你小子眼里只有什么长孙伯伯、韩伯伯、褚伯伯,我崔某人在这里你连正眼都没瞧过一下。你小子这是狗眼看人低吗还是说你的眼里除了长孙他们外,就只有李绩、程咬金、薛仁贵、李道宗那群武夫了”
“崔相公,你这般说可就羞煞下官了。”李逍对崔敦礼也没啥客气的,喊长孙无忌句伯父无所谓,但他不会喊崔敦礼伯父的。
有些人,注定不会成为朋友,那就懒得去做无用的社交。
长孙无忌哈哈一笑,“祥瑞莫要理崔匹夫,你是咱们关陇人,不必理会他们山东人。”
崔敦礼无语。
李逍也忍不住哈哈大笑,说来他确实一直被打上了关陇派的标签,不过他过去跟山东军头帮也关系挺好的,反正一直以来跟山东士族帮是关系不好。
其实真正要说起来,如今朝中也就两大派系,一个是关陇派,一个是山东帮。而关陇帮里又有文武两派,山东帮里同样也有文武两系。
关陇派里的文系,自然就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褚遂良、于志宁等人虽说以前并不完全属于关陇贵族,但依然成了关陇长孙无忌这派的舵主。而关陇派的武系,自然就是以李道宗、薛万彻为首,在贞观时,这派还有李靖、李孝恭等关陇名将,还有柴绍、段志玄、殷开山、刘弘基、屈突通等名将都是武系的。
而贞观时的杜如晦、高士廉则是文系的。
大山头里有小山头,这是古往今来都不可避免的事情,甚至真要细分,这文武两派里也还各有不少小山头。
但文武两派,是任何一个大山头里都有的比较明显的山头分系。
就如山东帮里,魏征、房玄龄等就是文派的,而李绩秦琼程咬金等是武派的。而若再细分,魏征和房玄龄等又跟秦琼他们同性于山东军功派的,山东五姓七家为代表的才是山老派的,魏征他们属于山东帮新文派的。
大唐立国几十年,尤其是在贞观时灭掉东突厥后,已经有种提剑四顾无敌手的状态了,而国力鼎盛的一大后果便是文臣势力的抬头。
正所谓物极必反,武将们打遍天下无敌手,于是这个时候文人们开始提议偃武修文,天下无用武之地,武将们的地位自然而然的也在开始走下坡路。
开国之初,武将们冲锋在前,牛逼轰轰的,但现在,则成了文臣们活跃的时候。
长孙无忌和崔敦礼虽然分属关陇派和山东派,但大家都是文臣,况且他们还曾是结盟的盟友。
用长孙的话来说,李逍是他们一伙的。
长孙说李逍是文臣派的,而且还是他们关陇帮的。
李逍倒没料到,自己居然还是文臣派的,他还以为自己会被他们划为工匠啊小人派的呢。
“你小子也别瞎想,今日我叫你们来呢,也没别的意思,知道你要去百济了,喊你来道个别。另外呢,先前你把崔老匹夫和来老匹夫气的不轻,朝堂上的对错我不管,但私下,你得给他们道个歉。”
这个李逍倒无所谓,不看僧面看佛面,公私分明嘛。道个歉也没什么,若能缓解点关系他愿意,他其实也不愿意到处树敌的。
“还有个事,之前陛下发那个债券,我们都买了,朝廷拿的百济的土地做的抵押,我们各家在那边都有不少田地,现在你要过去上任,以后还要靠你多关照下。”
长孙无忌告诉李逍,这次他们这些老干部会派些管事带些人到百济去接收那些田地,要在那边经营,所以顺路跟李逍同行,以后让李逍多关照下他们。
“多谢长孙伯伯。”李逍这句伯伯叫的很真诚。他知道这其实是长孙送他的一份大礼了,此去百济,真是路途遥远而且单枪匹马,想当好这刺史,并不容易。现在长孙他们安排人同去开发百济,那就是在帮他李逍了。
这相当于招商引资上任了。
好大一份礼,李逍笑纳了。
“谢什么,老夫等也是不想大把的钱帛在百济打了水漂而已。”
第337章 送你十万贯
“薛仁贵和苏定方两个家伙最近有点没什么进展啊,这都转眼就要到八月了,可好像久未听到百济捷报了”长孙无忌抚摸着自己的大肚腩道。
“天高皇帝远的,这两家伙估计也是懒散了。”崔敦礼哼声道。
李逍听不下去了,不得不为薛苏两个分辩了一句,“这几个月正是海上风暴多发之时,朝廷给东征水师的补给困难,东征水师全靠新罗人补给供养,再加上天气炎热,不适合大军出动。”
韩瑗不屑的道,“你真以为这里就你小子懂兵事”
一句话把李逍堵的说出不话来了,也是,今天这里聚集的虽然都是文臣,可这些都是元老们。哪个没上过战场据说当年罗艺谋反,长孙无忌还亲自挂帅带兵去平过乱的。
几个老家伙其实也不是不知道那边的实情,只不过他们也有不高兴的理由。他们可是投了大本钱在百济的,现在那边局面总没进展,那就会影响到他们后续接收那边的资产,以及展开后续经营啊。
再说了,百济的土地便宜啊,上好的地才三贯一亩,这些老家伙哪个不想着再多买点呢。可做为东征水师统帅的薛仁贵和苏定方,至今都没有什么新进展,还是只维持着之前打下的两个州,这让等着买地的老家伙们可是好生不满啊。
“祥瑞啊,你现在已经是武珍州刺史了,还是安东道的经略安抚使,以后那边你可得多用点心啊。我们也知道你这孤身上任,挺不容易的。这不就商量着给你凑了一笔钱,也不多,就十万贯而已。”
“给我凑了笔钱,十万贯”李逍听的都有些颤抖了。
十万贯钱还不多这可是好大一笔钱啊,大唐朝廷一年的财税收入也没几百万呢。
褚遂良抹了把身上的汗水,大声道,“这十万贯钱算是我们给你盘活百济的本钱,有了这十万贯,以你这么能折腾的性子,估计要把百济那潭死水搞活,也不难了吧”
有钱给是好事,但肯定是有条件的。
李逍认真的问,“不知道这笔钱是以何名义出的,又有何附加条件呢”
“什么条不条件的,都是自家人嘛。知道你去百济上任不容易,我们才卖了老脸,为你拉了点关系,凑了这笔钱出来。”长孙无忌抚须,然后不紧不慢的说出了条件,“上次陛下卖了点地,应当还有不少剩的,老价钱,再卖十万贯的地给我们,我们负责派人去接收、经营。这样一来呢,你的刺史衙门里有钱了,可以办很多想办的事情,比如说招募吏员,比如说训练点乡兵土团,再比如说建点码头港口衙门仓库啥的,我们呢帮你把那边的地种了,既产粮食还能给你交粮赋。”
“长孙伯伯,是给朝廷交税赋,不是给我。”
李逍纠正了一下。
大致意思李逍其实是明白了,这些老家伙胆子很大,野心也很足,胃口更大。他们上次买债券时偿到了甜头,毕竟百济的好地才三贯一亩就入手了,这段时间肯定是已经派人过去实地考察过了。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