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去读读小说网>女生言情>逍遥小地主> 分节阅读 199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 199(2 / 2)

提着脑袋在军前卖命,压力大,军士们也自然愿意多享受放纵下的,可唐军军纪森严,他们也不敢乱来。

而有一群商人过来开青楼,那就好比学校门口的网吧一样会极受大家喜欢。

刘俊大手一挥,喊了一句买。

于是刚刚群拥而上把刘俊手里一万多俘虏买光的那些家伙又一拥而上了,他们各自掏出了一份单子,全是他们船上的各种商品物资。

后面还全附着价格表。

打着物美价廉的名义。

不过那价格可不算亲民,但他们也有自己的理由,毕竟这里不是中原,飘洋过海而来,风险大着呢。他们这价格,已经比过去海商的价格低了几倍了。

“比登州港的物价普遍要贵上好几成呢。”刘俊看的有些眼花缭乱,不太高兴的道。

“刘将军,这可不能这样比啊。就算是登州的物价,也跟长安的不同呢。长安的物价可是比登州的还要高上几成,而扬州又比登州的便宜几分,毕竟地方不同啊,这里可是前线,还是在海之东啊。”

“粟米一石五百文,小麦一石七百五,米一石一千,太贵了。”刘俊根本不懂讨价还价,但还是觉得贵。“我记得我年初从长安出发时,斗米不过三十钱啊”

“将军啊,去年长安斗米不过二十钱呢,登州港的米价更是斗米才十五六文呢,可你也知道,今夏大旱,关陇河朔山南诸道皆赤地千里,粮价自然是大涨啊。你看现在登州的米价都是斗米七十呢,我们运到这里来,才斗米一百,真不贵。”

“不贵”

“不贵。”

李逍踢了刘俊一脚,“人家那么辛苦运粮来支前援军,你也别再苛求了。现在的情况,斗米百钱,真不贵。”

“哦,既然如此,那就买,就按这个价格,你们带来的粮食,我全买了。”

贩卖粮食,其实是属于不太赚钱的一个买卖,古人常说百里不贩薪,千里不贩粜。意思说是超过百里,那么贩柴火买就不划算,而超过千里,就没人愿意去卖米。

皆因这个时代的运输不便,粮食这种商品,运输成本很高,越远这运输成本就越高。

想当年杨广征高句丽,诏令天下百姓民夫往辽东运粮,有些稍远一些的地方百姓,一石粮食运抵辽东前线,沿路需要消耗掉七石粮食。

这是个相当恐怖的消耗数字。

就算是从江淮把粮食运到长安去,消耗都起码是两到三倍。

这还是隋朝时开挖了几条运河,让江淮到长安基本上都通了运河的情况下。

李逍在一边提醒那几位,“登州到耽罗,可远比登州到长安方便的多,距离也近,运程更短,三日夜就可抵达,一路海运,除非真遇上了风暴,否则不会有什么风险损失。一往一返,七日可行,却能赚三成的利,这已经是暴利了。若非是因为诸位这是支前援军的义举,朝廷可不会让你们赚这么多钱的。”

大家于是都哈哈笑了起来。

李逍当然很清楚这些人运粮来的利润很高了,但这毕竟不是普通的商业交易。朝廷自身能力补给粮草不及,需要这些民间商人协助补充。如果没有足够的利润,谁愿意来呢。

说个简单点的,运粮既占船,若利还不足,那大家就不会运粮来,他们会运酒水等其它赚钱的商品过来。

这次一百多条船,每条船上都带了一些粮食前来,这也是李逍在赤山浦出发前对他们的要求,每条船上必须携带一定量的粮食才行。

各家运来的粮食总共万石余。

有粟有麦有米,还有一些更贵的精细粮食,比如李家挂面,比如长孙家的面粉,比如程家的糯米粉,还有好些家运来的各式酒水等。

这些价格更高一些,已经不属于急需军资,而算是高消费品了,数量倒是没那么多的。

“我全买了。”刘俊豪气的一挥手。一万多石粮就全吃下了。

一万多石粮食,加上那些酒水细粮等,总共是一万三千余贯钱,还包括了随船运来的许多蔬菜禽畜等。

这么多粮食肉蔬,能大大给薛苏二帅一个惊喜了,刘俊心里有些得意,这是大功一件啊。

等他们达成交易协议,李逍笑呵呵的又站了出来。

“诸位,记得交契钱啊。”

契钱百分之五,卖家交百之三,买家交百之二。一万三千余贯,各商家总共要交四百贯左右,而刘俊也要交二百六十多贯。

李逍笑呵呵的又收下了近七百贯钱。

“我觉得你才是最得意的那个,坐地收钱,比打劫还猛。”刘俊佩服万分。

“说什么呢,我这是收契钱,再说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啊。”

刘俊翻白眼,你那个安东经略、安抚使衙门现在连官衙都没,连武珍州刺史府都没人,你要那么多钱做什么

第368章 棒子军

刘俊有钱了买买买,李逍收了这么多契钱可不光只是为朝廷敛财。事实上,他将契钱三分,一分上贡,一分交使,一分留州。

契钱的三分之二倒是最后都还留在李逍手里,几宗交易下来,李逍收了一万多贯契钱,留下来的就有万贯之多。

这么大笔钱,李逍其实是早有安排的。

“招兵”刘俊惊讶。

“有甚可惊讶的”李逍反问,他上任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组建一支经略使府自己的兵马,甚至下一步还要在武珍州府建立一支隶属于州的兵马。

当然,这种兵马不可能跟府兵和东征军一样,这兵其实就相当于乡兵民团。不算是正式的兵,可又能在平时发挥一定的作用。

不管怎么说,这里毕竟是朝鲜半岛是百济,这里还是前线。

没有兵,那他这个被称为大帅的经略使,其实就真的只是个空衔。若没有兵,他这个武珍州刺史,在这里也将难以真正治民理政。

这里可是刚占领的新征服地区,除了那些东征士兵,连个汉人都难见一个,没有刀枪棍棒如何管理那些被征服的百济人

总不可能全都抓了当奴隶卖,人都卖光了,那他李逍还当个屁的刺史。再说了,真要实行这种灭绝政策,只怕百济人也绝不会再甘心被抓,到时肯定烽火遍地,全是叛乱了。

一路上,李逍早就想过到任后要如何开展自己的工作。

目前来说,能依靠东征水师,但靠人毕竟不如靠自己,人家是野战军,主要任务是前线攻城略地,不可能一直还派人在后方帮他维持秩序的。以后地方攻下的越多,越无法分兵。

再一个,对百济人的政策,也应当是恩威并济,不能一味的强硬高压。

起码得先维持一个安稳的状态,然后再慢慢的引入中原百姓移民,在这边开荒屯田,最后再等朝廷在这边设立新的军府,有府兵常驻以后,才能是真正的安稳了。

这刺史不好当,这经略安抚使更不好当。

要当好,首先得有自己的人枪。

现在手里有了万贯钱财,李逍准备立即执行自己的策略,先招兵买马。

不过这里没有汉人,所以也只能招募那些百济人。

说到底,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去读读小说网